吳美妮
摘 ?要:自學,即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活動,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基本目的便是要讓學生切實摒棄被動接受、機械記憶的不良學習行為,引導學生學會將聽講、思考結合起來,使其能夠根據自己的個體發展需求學習數學知識。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切實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本文將從關注課外指導,培養學生學習自覺性;重視課堂指正,培養學生思考習慣;完善總結反思,引導學生學會規劃三個角度來分析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如何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關鍵詞:高中數學;自學習慣;培養策略
一直以來,習慣養成教育是一個教學盲區,因為高中數學教師比較重視學生所積累的數學知識數量、所做的習題數量,誤以為只要自己的講解足夠全面、透徹,且學生也能熟悉各種各樣的數學習題解題思路,則可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殊不知,這種“灌輸式”的教學行為不僅無法按照預期計劃提升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還會讓學生產生負面學習心理,根本無法讓學生實現長足進步。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既要讓學生實現有效學習,還要切實關注學生未來的成長需求。
一、關注課外指導,培養學生學習自覺性
課外指導是指在課堂教學范圍之外的教學活動,是最考驗學生學習毅力的教學活動,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也會直接反映在課外教學領域。對此,高中數學教師則要關注課外指導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自覺性,引導學生利用課前預習階段自主遷移已有認知去解釋數學新知,再以課后復習、解題活動去鞏固知識記憶、歸納解題經驗,逐步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就如在“函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教學中,筆者就明確要求本班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本課新知。由于高中生對函數概念并不陌生,且通過前期的數學學習活動掌握了二次函數的單調性、最值等基本性質知識,而“函數的基本性質”一課知識則是在此基礎上得以擴展、補充,全面展現了二次函數的性質內涵,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使其能夠真正實現有效學習。因此,本班學生基本都可獨立完成課前預習任務,而筆者還專門為此設計了一些數學習題,讓學生思考如何根據函數性質知識,使其自主解題。如此,則可起到監督、引導作用,能夠讓學生真正重視起課前預習任務,使其自覺完成預習任務。
二、重視課堂指正,培養學生思考習慣
課堂教學是十分關鍵的教學環節,高中生的學習習慣也會直接反映在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是改善學生數學學習行為、優化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活動。為此,高中數學教師要重視課堂上的面對面觀察、指導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邊學邊思,使其能合理分配個人精力去聽講,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現成知識的學習行為,以便切實優化課堂教學質量。
就如在“指數函數”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圍繞指數函數的概念、解析式、函數性質知識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并在此過程中穿插了一些數學問題、函數圖象與圖表資源,以便讓學生及時內化數學知識。在此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少部分學生會照抄課件內容,一直低頭抄筆記,也因此無暇思考、探究數學概念。對此,筆者就及時提醒學生要認真思考,承諾會提醒學生摘抄重要的課堂筆記,希望學生留出精力參與數學探究活動。如此,則可切實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習意識,然后筆者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了數學探究活動,使其積極思考、自主發現,以便進一步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
三、完善總結反思,引導學生學會規劃
教學總結、反思環節十分重要,是改善學生數學學習意識,引導學生學會合理規劃個人學習行為,使其總結學習經驗、改善學習策略的重要步驟,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關鍵步驟。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重視教學反思、總結環節,引導學生總結數學學習經驗,使其學會規劃、學會反思、學會總結,逐步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逐步學會學數學。
就如在“函數與方程”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在課堂總結環節引導學生反思了課堂學習經驗,使其根據數學解題過程去思考自己是否掌握了函數與方程之間的內在關聯,希望學生可以及時內化數學概念。如此,本班學生則可自主梳理課堂上的知識線索,也可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希望學生可以切實積累有效學習經驗,有效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讓學生懂得總結、反思的意義。接著,筆者則會引導學生反思課堂學習行為,使其自主審視個人是否存在機械學習問題,希望學生可以汲取學習經驗,規避不良學習行為。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習慣養成教育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讓學生逐步積累有效學習經驗,確保學生可以真正實現長足進步。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分析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對癥下藥,制訂具體的習慣養成計劃,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使其一生受益。
參考文獻:
[1]閆冬梅.論高中數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4):110.
[2]李佩紅.培養高中學生自學數學的嘗試[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