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霞
摘 要:數學是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抽象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較大的困難。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轉變傳統教育理念與方法,促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夠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當中,促進高效化課堂的構建。但是,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應該重視運用合理的手段,才能夠增強提問的實際效果。本文將通過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現狀,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優化課堂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現狀;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9-00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9.008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尚處于形成階段,因此在學習中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以提高學習效率,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較少,導致課堂氛圍沉悶,限制了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提升。而良好的課堂提問,則能夠實現對課堂教學流程的優化,促進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實施。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因此在數學課堂當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其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通過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與策略,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教學內容當中,使其能夠專注于數學知識的學習,促進課堂教學與學習效率的提升。教師應該遵循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數學課程特點,制定針對性課堂提問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現狀
(一)缺乏趣味性
課堂提問是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氛圍的有效手段,如果未能對其進行合理運用,那么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趣味性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學習效率的關鍵,很多教師往往是為了提問而提問,缺乏對問題的合理設計,導致問題的趣味性缺失,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感受不到解決問題的快樂,限制了其學習興趣的提升[1]。對于教材內容過于依賴,問題往往就是直接從課本中轉化而來,問題的創新性與靈活性不足,難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平鋪直敘的問題,難以給學生帶來持久的新鮮感,學生在學習時會出現無聊與乏味之感,學習注意力不夠集中,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二)提問質量低
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與理念較為落后,在開展課堂提問時未能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導致問題的質量不高,難以起到真正的引導與啟發作用。為了能夠增強數學課堂的活躍性,教師往往過多的采用課堂提問的方法,未能給予學生充足的自我思考與消化時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較低。在問題的難度設置方面,未能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差異化提問策略,也會給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打擊。很多教學內容往往不需要過多的提問,但是教師卻在此環節浪費了大量時間,導致課堂安排不夠合理,課堂教學效率較低。
(三)提問手段單一
單一化的提問手段,也會限制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的回答與討論當中。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當中,多種教育技術與手段在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而部分教師由于信息化素養不高,因此難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等創設問題情境,課堂問題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導致其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問題的解決效率較低。另一方面,教師的課堂提問目的性不足,未能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導致課堂提問存在較大的盲目性,不利于對課堂教學進行合理引導。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優化課堂提問的策略
(一)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行為大多受到興趣的驅動,因此在課堂提問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增強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途徑。學生如果長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當中,那么就會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畏懼感,難以體會到數學世界的魅力,導致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較為緩慢。在趣味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逐漸發現回答問題的樂趣,并激發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轉變過往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當中,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給學生帶來新鮮感,通過喚醒學生的好奇心來引導其自主學習[2]。抽象性是小學數學的基本特點,教師應該將抽象性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直觀的事物,幫助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這就需要教師能夠與學生進行密切交流和溝通,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在課堂提問當中進行有效融合,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二)創設問題情境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能夠將復雜、抽象的知識內容以直觀的情境呈現出來,消除學生在學習時的陌生感和疏離感。教師應該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在促進課堂提問有序實施的同時,能夠將學生帶入到課堂學習狀態當中,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在問題情境的創設當中,教師要注重情境的豐富性與趣味性,同時還要與教學內容進行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在情境當中實現知識的內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種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應用,因此教師在設置課堂問題情境時,也應該對其進行合理運用以輔助教學。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將文字與圖片、音頻、視頻等結合在一起,構建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為學生帶來沉浸式的體驗,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與探索當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出發,增強問題情境的實效性,使學生能夠在情境當中真正掌握與內化所學知識。
(三)聯系學生生活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在面對很多數學問題時往往難以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導致學習自信心受到打擊。教師在課堂提問的過程當中,應該重視對學生生活經驗和過往知識的喚醒,使學生能夠在熟悉的氛圍當中分析與解決數學問題。很多教師由于提問的問題過于抽象,學生無法準確把握教師的提問目的,同時也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導致課堂教學有效性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應該重視與學生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融合在一起,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3]。同時,在生活化的問題當中,學生能夠形成認知沖突,從而重新審視學習過程中的數學問題,促進認知思維能力的提升。生活化教學也是當前一種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通過聯系學生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能夠真正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四)增強問題層次性
為了能夠保障教學工作順利實施,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該重視層次性,通過層次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在傳統授課模式當中,教師的提問過于隨意,往往是突發奇想的進行提問,導致數學教學課堂變得支離破碎,難以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梳理。而在層次性的問題當中,學生能夠明確當前課堂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并緊跟教師的思路開展課堂學習。除了應該對新知識的學習進行引導外,還應該對舊知識進行有效梳理與總結,幫助學生在鞏固、總結當中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當中。此外,教師還應該考慮到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從學生的角度合理設計層次性問題,使其在問題的回答當中找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五)合理設置難度
教師在課堂提問當中,應該重視問題難度的合理設置,以促進全體學生能夠在問題回答的過程當中獲得自我提升。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采用同一級別難度的問題面向所有學生,導致部分學生出現極大的不適應性,限制了其學習效率的提升。小學生在生活經歷、家庭環境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從而采用分層提問法提升課堂提問的效率。針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應該適當降低提問的難度,并在學生回答的過程當中對其進行鼓勵與引導,促進其數學學習自信心的樹立。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應該適當提升問題的難度,使其能夠在深入思考當中獲得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增強其思維的發散性,促進其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4]。通過不同難度的問題,學生都能夠在回答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并在逐步探索當中獲得提高與進步。這種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以提高學習效率。
(六)轉變提問方式
單一化的提問方式,會給學生帶來嚴重的審美疲勞,只有根據實際教學內容轉變提問方式,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提問的價值與優勢,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成就感。為此,教師應該通過小組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在小組內表現自我的積極性,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在設置小組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進行深入分析,保障小組設置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針對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解決,能夠增強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也能夠通過思想的碰撞快速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個人特點,采用差異化的提問方式,防止在課堂中出現無效提問的情況。
三、結語
課堂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較為常見,能夠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促進教學效率與學習效率的提高,是實現教學相長的一種必要手段。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課堂提問方法,導致學生對回答問題存在畏懼感,限制了其學習水平的提高。為此,教師在課堂提問的過程當中應該通過激發學習興趣、創設問題情境、聯系學生生活、增強問題層次性、控制問題難度、轉變提問方式等途徑,促進課堂提問策略的逐步優化,以構建高效化數學教學課堂,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與討論當中。
參考文獻:
[1]張廣余,石建芹.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143.
[2]戴杰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8(14):73.
[3]付長征.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策略[J].學周刊,2018(22):40.
[4]代瓊芳.淺談提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學周刊,2018(12):92.
[責任編輯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