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和
摘要: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具有獨特的性質,邏輯性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內容。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培養往往是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使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總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數學知識。為了改變上述問題,文章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策略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更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傳統教學中的弊端,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使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消化所學的知識點。數學學科不適合強行給學生灌輸知識內容,這樣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使學生厭惡這門學科,失去數學學習的動力。如果教師想要培養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獨立思考能力,就需要關注學生的特點,真正了解他們內在的需求,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使其更加熱愛數學這門學科。
一、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
以往的教學模式存在一些教學弊端,就是對學生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使他們缺乏學習的動力。學生無法發揮在學習中的主題作用,被動地接受知識,以至于對數學學科產生排斥。教師想要改變教學現狀,就需要改變對學生的態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上課期間,教師要給予學生討論的時間,讓他們徜徉在學習的海洋里,同時要告別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這節課時,教師減少了不必要的知識講解,給學生留出充足的討論空間。教師在教學時提出一個案例,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一個車輪,它的周長是多少?怎樣測量它的周長?為什么車輪越大,滾動一圈的距離就越遠呢?教師引導學生將曲面變為直面來測量車輪的周長,并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思考這一知識點。
二、獨立解決問題,開展變通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些學生學會這一知識點后,變換成另外一種形式學生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懂得靈活變通。這就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應用”這節課時,教師為學生出示一個案例,讓學生獨立思考。45 m3的水在結冰后體積變為50 m3,那么冰的體積比水的體積增加了百分之幾?學生思考后回答:用冰的體積減去水的體積再除以水的體積,就是它增加的百分數。講完這一知識點后,教師又舉了另一個案例。小麥在烘干前是1 000 kg,烘干后是830 kg,讓學生思考減少了還是增加了百分比。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主動思考問題,牢固掌握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一種現象:教師剛提出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學生的回復,黑板上已經出現了解答問題的全過程。此時學生會一臉茫然,不知所云。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有耐心,引導學生逐步進行學習,避免學生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就為學生解答疑難,這樣只能增加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無法高效率地掌握課堂知識。教師要盡量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時間,讓其主動思考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他們深入掌握數學內容。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這節課時,教師為學生布置一個問題:巧克力奶里面的巧克力與牛奶的比例是2∶9,現在有440 g巧克力和280 g牛奶,能生產出多少巧克力奶?教師讓學生獨立計算這一問題,從中找出學生的不足,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應用游戲化教學,引導學生思考
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了解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學生比較喜歡玩游戲,尤其現在網絡環境發達,使學生對于網絡游戲比較喜愛。教師可以將教學與游戲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游戲相結合,模擬游戲中的人物和情境。有一個圓柱形狀的鼓,它在釋放技能時,這個圓柱鼓會擴大一倍,1秒鐘過后恢復原狀,它是怎么做的呢?這就涉及我們今天講的圓柱體積V = Sh,通過變化它的底面積或者高度,來實現它的體積增加或者減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逐漸打開思考的大門,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五、結束語
教師要想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要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改變以往教學中低效的教學方法。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習,在學生的潛意識中播種下獨立思考的種子,使他們懂得如何學習。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面對不同的問題都能夠找到解決的方法,從容應對。
參考文獻:
[1]王菲菲.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方法[J].名師在線,2020(16).
[2]徐業剛.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