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工科”發展戰略的提出對工科類院校教師尤其是外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提出了工科類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有效行為的影響因素,為教師提高教學有效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工科;教學有效性;大學英語
基金項目: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BJG201966)。
1 引言
2017年2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各地高校開始啟動“新工科”建設,推動“新工科”發展戰略,“新工科”的概念迅速成為教育領域熱點話題。2018年6月,教育部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新時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本科教育在“雙一流”建設中的基礎地位,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行業特色高校的外語類課程作為本科階段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基礎課程,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設外語金課是行業特色高校專業教師和外語教師共同面臨的課題。大多理工科院校根據校本特色在本科生中開設各類專門用途英語教學(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雙語教學和全英教學等課程,這需要工科類院校外語教師和專業教師更新各自教學理念,為教師職業發展開辟新途徑,尤其是外語教師在滿足學校國際化人才培養要求的同時還能提升自己的專業發展和科研發展。外語教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有效性(teaching effectiveness),即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指能夠有效地促使恰當學習的發生(Braskamp & Ory,1994),在于能夠促進學生預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考察新工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性,對于完善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理論參考價值和實踐借鑒意義。
2 大學英語教學有效行為的影響因素
2.1 教師基本素質
教師基本素質是教師關于自身專業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心理學知識和身心思想政治素養、道德素質修養的集中體現,它影響教師對教學方面問題的根本看法,在教學中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顯性或隱性的影響(James 2007)。
對于大學英語教師,專業學科知識是指英語專業知識的掌握,它包括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知識技能。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這是英語老師最基本的教學素養,只有英語專業知識過硬,才能將知識教授給學生。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需要過硬的英語基礎知識,外語教師還需結合工科專業知識,將語言知識與專業學科內容相融合。
從現今國際化人才培養角度出發,大學生應具備流利外語口語,“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交流”(陳道蓄,2013),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靈活運用外語溝通交流。除此之外,大學生應具有撰寫學術論文和實驗報告等寫作能力,從而保證國際化人才交流的順利實施和流通。因此,外語教師的教學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展開。第一,增加聽說課和聽說訓練以提高大學生的聽說能力,從而保證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及雙語課程的教學質量。調查表明,88.37%的學生認為影響雙語教學最主要的因素是學生的英語基礎(韓立新,于詩卉,2013),因此,提高學生的英語基本功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前提。第二,增加學生學術詞匯,專業特有術語的學習,強化學生的讀寫能力。外語教師應在日常英語詞匯教學的基礎上,增加相應專業的學術詞匯教學。在傳統英語教學中,詞匯、短語的語義教學占很大比重,然而學生并不能靈活運用,教師應適當增加語言內涵知識教學,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第三,西方文化的滲透教學,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及其思維模式。學習一門外語不僅需要接受語言層面的教學,而且需要了解其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一門外語。
2.2 院系支持
從學校層面出發,新工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有效教學行為離不開院系的支持,這既涉及資金支持和獎勵措施等一系列學校管理層面的決策,也涉及教師能動性等問題。同時有些工科類院校的外語學院自身定位不夠準確,向專業類外語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看齊進行課程設置,忽視了其在工科類院校中的服務性質和獨特地位,沒有充分挖掘工科類院校人才培養的特色,外語教師越來越被邊緣化,從而不利于教師專業發展和職業發展。
目前,多數工科院校并沒有專門負責機構,沒有在課程設置中明確ESP的地位,對教學對象的培養目標不夠準確,對雙語教學中語言角色定位也比較模糊。雙語教學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是培養雙語人才,更重要的是通過雙語人才的培養,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所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術影響力和創造力,最終在國際舞臺上直接和世界其他國家開展平等對話和交流(鄭大湖,戴煒華,2013)。因此,在ESP教學和雙語教學中,語言技能的培訓只是教學中的一小部分,同時要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增加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語言學習和學科專業知識學習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需要工科學院和外語學院相互合作,如果取得領導層重視,采取相應措施,使ESP教學和雙語教學獲得合理身份,以上一些問題將迎刃而解。
2.3 學生積極性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課上學生積極主動的配合顯得尤為關鍵。教學過程是一個互動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參與其中,才能融入課堂,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前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學生對課文有了大致了解會更有興趣地跟著老師學習。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置一些小問題和游戲互動環節,在愉快地環境下學習知識。除此之外,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投入非常重要。課堂上,教師教授知識,課下學生應積極主動溫習,這樣才能達到一個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學生課下不投入時間和精力,即使教師課上教授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方法得當,學生也很難有進步和提高。
3 結語
“新工科”發展戰略不僅對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要求,也給工科類院校教師尤其是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和科研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提出了工科類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有效行為的影響因素——教師基本素質,院系支持和學生積極性,旨在為教師提高教學有效性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Braskamp, L. A. & Ory, J. C. Assessing faculty work: Enhancing individual and instructional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94.
[2]James H. Stronge, Pamela D. Tucker, Jennifer L. Hindman 有效教師素質手冊[M].李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23-42.
[3]陳道蓄.如何在專業自評中理解與運用認證通用標準[EB/OL].2013.http://www.docin.com/p-706229245.
[4]韓立新,于詩卉.高校雙語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思考[J].教育科學,2013(6):35-41.
[5]鄭大湖,戴煒華.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J].外語界,2013(1):54-61.
作者簡介
羅一麗(1991-),女,漢族,江西南昌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