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鋒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進行高校學生教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在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以及積極性,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本文就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的個性化發展進行探討,希望能夠推動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 高校學生 教育工作 個性化發展
在大數據時代下進行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的個性化改革,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們的興趣展開教學管理,這對培養學生們的綜合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也應當積極的參與學校教育管理機制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夠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一、現代高校教育管理現狀
當下在進行現代高校教育管理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越發嚴重,這也給現代高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對于人文關懷的需求正在不斷地加大。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就業不適應以及自我認知差等方面,在與其他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通過進行現代高校教育管理創新能夠有助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推動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的個性化發展。與此同時,在多元文化影響的背景之下,也給高校教育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學生的意識形態正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在這時加強高校學生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1]。
高校教育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育管理模式相對滯后,教育管理方法十分傳統,這也導致現代高校在進行教育管理過程中各個部門的溝通不到位,效率低下,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也沒有充分考慮當下學生的具體需求,這也會直接影響到現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開展。除此之外,在現代高校教育管理創新的過程中,很多體制沒有建立或是不健全,單一的考核方式也會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影響現代高校教育管理創新的最終效果。
二、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教育工作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高校學生教育工作實效性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之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通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各項技術手段的支撐下,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通過線上加線下的教學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創造性,使得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成為知識的構建者。同時信息教學背景下的高校學生教育工作具有實時性、多樣性等特點,學生的興趣不僅能夠調動還能夠使得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使得高校學生教育工作擔當起培養時代新人的使命[2]。
(二)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
高校學生教育工作通過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為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面對的困惑,從而使得學生堅定心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有擔當有理想的時代新人,最后為了推動社會發展而努力。然而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想具有特殊性以及獨立性,因此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的高校學生教育工作如果僅僅向學生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是達不到教學目標的,只有將理論知識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思想問題之中,展開個性化的教學,才能夠牢牢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動態思維,并找出解決方法進行分析以及思想疏導,消除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困惑,不斷堅定學生心中的理想信念,最終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傳統的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由于受到時間、地點、內容的制約,再加上教師的精力十分有限,因此,想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展開個性化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信息化教學的背景之下,教師能夠在相對自由的時間點實現與學生之間思維的對接,通過交流和溝通,及時解決問題[3]。
三、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教育策略
(一)樹立教育新觀念
由于受到互聯網思維的影響,高校學生的思維也正在多元化,學生們的主體意識正在不斷加強,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應當了解這一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在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夠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最終形成一種開放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首先,作為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互聯網上的資源,了解當下的社會熱點,拓寬高校學生教育的空間,將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社會熱點兩者相結合,使得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學生教育工作更加接地氣。在另一方面,教師也應當構建一個公平公開的教學氛圍,通過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性[4]。
(二)教師強化信息化學習
在新時期,作為教師應當圍繞信息化教學的課程,要求積極探索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的新路徑,通過完善備課制度,拓寬教學視野,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將工匠精神、工業文化等時代內容融入高校課堂,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以當下的科研新成果帶動高校課程的教學創新,從而提高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學生教育工作有效性,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提高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高校也應當對教師進行技能培訓工作,分析當下高校學生教育工作信息技術輔助的多種解決方式,讓教師了解如何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在課堂互動、答疑解惑、作業批改等各個模塊,為教師進行講解和演示,只有加深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的深刻認識,才能夠讓教師掌握各大操作技術,為高校學生教育工作個性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信息化教學也為高校學生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為提高課堂時效性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之下,教師應當借助信息化教學技術,為高校學生教育工作個性化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劉國龍,余珮.變革與重塑: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代差性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8(01):104-111.
[2]王立靜,鄒宇航,楊洪嘉.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創新的探討[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1):122-123.
[3]曾衛.大數據時代下基于拉斯韋爾“5W”傳播理論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升路徑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9):23-24.
[4]楊瑩瑩.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4):92-93.
[5]李紅艷.大數據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思維轉向及能力塑造策略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8(03):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