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海紅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為了達到這一標準,很多教師對文言文教學很重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需要把這種理念融匯于教學的階段性環節,教師只做學生的解惑者,課堂的組織者,學習的引領者。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傳統文化;增趣課堂
當今科技進步,網絡信息“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部分老師本著“快、全、高效”的原則,將一篇篇唯美或富含哲理的文言文簡化成幾張打印紙呈現給學生。教師將要學習的文言文知識點一絲不漏的查找好,從字、詞、句的翻譯到課文內容的理解,從人物性格到文章主旨,一股腦兒復印給學生,學生只負責張貼、背誦。乍一看,課堂上的老師確實不再“一言堂”,學生忙得不亦樂乎,然而這時的學生并沒有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是完全淪為被動背誦的“工具”。
充滿古典神韻的傳統文化,應該是這樣傳授嗎?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讓學生在“有意識”的狀況下,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魯教版七年級上冊的文言文篇目為例,與同仁們分享一下如何才能把文言文上得學生愿學、樂學。
一、自主學習,粗釋文字
“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據此,每篇文言文我都會提前布置學生課外識字、讀文、了解作者。課堂上學生輪流負責檢查課外預習情況,全班分層抽讀一遍課文。對于篇幅短小,故事性強的《紀昌學射》《孫權勸學》《賣油翁》這三篇課文,我的具體做法是:提前布置預習,且要求學生對照課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全文,并落實重點文言詞語,教師檢查并及時公布結果。上課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互相提問答疑。小組解決不了的,派代表標清序號,板書在黑板左邊“攔路虎”區。其他學習小組對“攔路虎”區的問題有自己的想法與解決方案的便可板書在右邊“武松打虎”區。在學習《孫權勸學》時,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的理解各小組有不同意見,學生各抒己見。整堂課質疑問難,解惑同步進行。學生最需要什么,這才是教學的起點。在教《桃花源記》時,我提出預習要求:寫出文中“乃、尋、遂、聞、志”等文言詞語的解釋與用法,這樣就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有重點,同時引領學生梳理常用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一詞多義的不同用法。
二、男女搭配,性別助長
俗語: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這是一種社會促進現象,是性別助長。通過前面粗釋文字,大部分學生能夠掃除文字障礙,基本掌握課文翻譯。可仍有部分學生因學習習慣稍差或語文學習能力欠缺,節節課滯后。所以我就將小組內男女同學根據語文學習能力搭配,優等生帶后進生,中等生促中等生,對課文重點、難點譯字譯句,一對一互助識記、指導筆記。比如疏通《口技》一文之后,我提出階段性學習目標:八分鐘之內準確掌握全文的重點語句翻譯。互助組中優等生只負責傾聽、糾正后進生的翻譯,強化后進生集中精神學習。中等生一人一句,互相更正。“不能在女孩子面前丟臉,我是男子漢嘛!”初二男生不甘示弱的倔強性格充分體現;“這又不難,讓女孩子比下去可不行”,這就讓那些被動學習語文的男孩子多了不少斗志。
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率地解決全班學生對文言字、詞、句的準確記憶,我個人通過實踐認為“男女搭配,性別助長”不失為良策。
三、質疑問難,探究主旨
文言文教學以讀懂悟通一篇課文為目的。課文講完了,學生能夠把文中所有文言句子翻譯熟練,教學任務就達到了嗎?其實不然。文言文教學最終要回歸到文本上來,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藝術特點,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這是不可或缺的;讓學生查閱各種參考資料,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結合課后習題,教師預設某個主問題,讓學生探究挖掘等等都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不可偏廢的。學習《口技》質疑問難環節,一生問“開篇已經交代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結尾又這樣說,太重復了”。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搖頭,有人點頭,還有人凝神思考。通過討論,明確了作者這樣寫不但在結構上是首尾呼應,在內容上更是借用道具的簡單,側面突出口技表演者“善”口技,技藝高超。以此問題為依托,探究出這篇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而掌握本篇文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四、情景再現,朗讀背誦
如何讓學生充滿興趣地背誦文言優秀篇目?我根據文章中的情節或情景,要求學生做到“讀中有思考,讀中有想象”。《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文文體的文言文,篇幅比較長,且二、三、四段要求背誦,這無疑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壓力。第三段學習時,我有意提問船頭坐了幾個人(三人),王叔遠又是如何雕刻三人的神情姿勢?引導學生思考并找出寫三個人神情姿勢的語句。我利用教室三人同桌的特點,采用“三人四讀”課文的方式進行教學:一讀,自己讀出描寫三人各自特征的語句;二讀,齊讀,增強熟練程度;三讀,情景再現,要帶上表情與動作如“蘇黃共閱一手卷”,扮演蘇黃角色的學生兩人共讀一書,“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等等;四讀,找三人表演,眾生配樂朗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成誦”,學生喜歡學,喜歡讀,喜歡背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
五、結語
學語文,必然離不開文言文。學生學到了些什么?學得有興趣嗎?諸如此類問題是我們進行文言文教學必須關注的。常常增趣課堂,時時反思效果,處處瞄準課標,我們才會少走彎路。
參考文獻:
[1]張賀.走進文言,走出文言[J].語文教學通訊,2014(Z2).
[2]鄒梅朵.挖掘文言實詞魅力,提高文言學習興趣[J].語文學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