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樹青
摘 要:初中數學是初中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中考成績,影響到學生的未來發展。針對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本文從“增強課堂趣味,提高學習興趣”、“講究提問技巧,啟發學生思維”、“開展合作探究,培養探究精神”三個方面展開了探討和分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教學;增強趣味;提問技巧;合作探究
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上,同時利用自身主導者的地位,提出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找到問題的答案,掌握數學規律與方法,還要注重學生間的互幫互助、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增強課堂趣味,提高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認識、學習、探索某種事物的一種積極心理傾向。學習興趣不僅關系到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而且關系到學生內在潛能的激發,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和步入社會取得事業成功的有力保證。學生對數學有興趣,就會熱情充沛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去,有助于教師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靈活選取多種教學方式,增強初中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筆者在教學“隨機事件及概率”時,就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同學們,太陽從哪邊升起呢?”學生們對于筆者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簡單的問題而充滿好奇,回答出“東邊”。“那老師要是說,太陽會從西邊升起,這件事可能發生嗎?”學生:“不可能。”筆者:“是的,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像這類事件就叫做不可能事件。,而太陽從東邊升起這類事件就叫做必然事件。”接著筆者又引導學生舉出更多生活中的必然事件與不可能事件,并且由二者引出隨機事件的定義及概率的相關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引起了學生的認知矛盾,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之上,提高教學效率。
二、講究提問技巧,啟發學生思維
課堂是開展教學的主要陣地,提高教學有效性也可以說是創設高效的課堂。數學課堂本就令人覺得有些枯燥,因此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是活躍課堂氛圍的重要途徑。提問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重要方式,教師如果能提出有效的教學問題,就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首先,教師應該提高問題的“靈活度”。對于學生不太了解的內容,教師可以換個方式、換個角度提問,將其轉化為學生熟悉的、了解的問題,引導學生掌握規律,得出正確結論。其次,教師應該提高問題的“精度”。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精練、精致、精準,要能“直達病灶”,如此不僅可以促進教學效率,還可以鍛煉學生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再次,教師應該提高問題間的“關聯度”。學生掌握知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提問的問題之間要有關聯性,要去引導學生逐漸接近正確答案,而不是斷層跳躍。例如,筆者在教學“實際問題與反比例函數”時,根據教材給出的例題,筆者首先引導學生認真分析題目,找到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聯系,而不是直接提問學生這道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因為這樣會讓學生感覺到壓力,感覺反比例函數的實際問題很難,無從下手。總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不斷發現、不斷探索新的提問技巧和方法,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開展合作探究,培養探究精神
新課改進一步強調了探究式教學的重要性,教師應該積極貫徹新課改理念,將探究教學落到實處,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所謂合作探究,就是讓學生幾人一組,發揮各自優勢,針對所研究的數學問題,互相提出解決辦法,互相啟發,互相討論,從而獲取知識的過程。合作探究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看到各自的長處與不足,有助于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例如,筆者在教學“垂徑定理及其推論”時,就為學生準備了硬紙片、細繩、小剪刀、直尺等學具,接著把班級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垂直于弦的直徑與這條弦和弦所對的兩條弧有何關系?”并且引導學生反向思考,探究其推論。同學們在組內進行了明確的分工,有畫圖的、有剪紙的、有測量弧的長度的,同時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和交流。最后,筆者要求每組學生派出小組代表,為大家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果然,同學們得到了正確的垂徑定理,并且熟練地記住了垂徑定理及其推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地動手操作并思考,彼此溝通和交流,實現了不同思維的碰撞,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綜上所述,實現有效教學是每位教師的工作理想和追求。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指導,同時積極實踐、探索、創新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努力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胡海富.初中數學有效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17(1):76-76.
[2]張克年.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甘肅教育,2017(11):1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