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多種教學方法,研究混合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各環節的應用,旨在探索混合式聽說教學的個性化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聽說課堂有效性。
關鍵詞: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聽說教學
2017年教育部頒發了《大學英語教學指南》,重申了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培養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1]。由此可見,提高學生聽說能力是高校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幾年來,基于信息技術的混合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到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過程中,在提高學生聽說能力方面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一、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困境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大學公共必修課,近幾年來面臨著課時量縮減、語言教室短缺等困難。以筆者所在的攀枝花學院為例,課程從原來的4個學期縮減為3個學期,聽說教學的課時量進一步減少。教學班級通常為50人左右的大班,語言教室的數量也偏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聽說交際訓練難以覆蓋到每一名學生。
學生本身聽說能力基礎薄弱也是影響大學英語聽說水平的重要因素。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英語聽說能力未得到充分訓練,其語音、語調、詞匯及句式等語言知識儲備不夠。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專業課程任務繁重等多種原因,學生參加英語角等社團活動的機會較少,導致學生英語交際語境缺失,聽說練習碎片化,學習效率不高。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堂應用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將傳統的課堂授課與學生網絡學習相結合,形成一種線上+線下的新教學模式。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謂混合式教學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2]可見,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發揮教師和學生個性、整合碎片學習時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一)課前語料輸入
良好的語言環境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課堂學習開始前,教師應為學生構建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利用U校園、FIF口語等移動學習平臺發布預習資源(音視頻、微課等)。如學生語言基礎參差不齊,也可提供基本詞匯及句型等語言輸入。預習效果通過線上作業進行檢查。作業題型根據學生語言能力進行選擇,例如較基礎的選擇題、跟讀錄音題、判斷題,或是注重綜合能力的情景對話、角色扮演、配音練習等。教師應導出作業數據,對其正確率、錯題以及難點等進行智能分析,對學生的音視頻作業進行抽查取樣,歸納總結,在課堂上進行針對性地指導。
(二)課中語言深化
面對面課堂授課是檢驗學生語言輸出的重要方式,將其與網絡平臺相結合,有利于保持面對面授課易于情感交流、活動組織、即時互動的優勢又能夠吸收移動端覆蓋全面、及時反饋以和靈活高效等優點,從而提高聽說教學的有效性和精準度。
課堂組織分為三個環節,以易中難的順序逐漸進行。首先,對課前作業總結評價。教師可以針對共性錯誤進行正確指導示范,并對重難點進行復習鞏固。其次,針對話題進行情景引入和語言擴展。可使用音視頻資料創建真實語境,對相關詞組、短語、句型以及固定表達等進行進一步深化。在此環節中,可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課堂任務(語言點記錄、問答、內容復述及在線檢測等形式)并將小組成果及時上傳至互動學習平臺。教師可以將各組提交的成果投屏并進行教師評價、個人自評或學生互評。評價既是“復習、強化新學知識的機會”[3]。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不恰當的詞、句及短語等進行改進升級使其成為更適合更高端的表達。最后,通過再次開展小組活動(故事改寫、角色扮演、訪談等形式)對課堂的語音、語調、詞匯、句型以及短語等語言知識進行深化,并將最終成果上傳,再進行評價反饋。
(三)課后總結反饋
課后教學任務主要是針對課堂知識點的復習、總結和拓展。課后教師應布置任務總結語言知識點,可安排作業幫助學生回顧總結,也可以發布測試檢測學習效果。利用空余時間進行總結學習,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4]。課后話題拓展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教師可利用各網絡平臺的相關音視頻資料結合手機端資源,例如,英語趣配音、英語流利說等趣味性較高的APP布置聽讀、對話及配音等練習,增加趣味性。為了解學生意見及需求,也可發布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反思,以便改進教學方法。
三、結語
大學英語聽說混合式學習模式擴展了交際語境,豐富了教學活動,增強了師生互動,在提升教學質量和聽說專項能力培養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學生們反饋課堂變得更有趣了,聽力和口語的訓練更輕松了。混合式教學的重點不在于運用了哪些方法,而在于效果。在聽說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合理地將相關資源進行混合,如何更好地組織這些“元素”發生“反應”[5],從而產生出最優的效果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教育部2017年最新版)[Z/OL]2018_06_09.
[2]何克抗.從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
[3]文秋芳.“產出導向法”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理論框架[J].中國外語教育,2017(5).
[4]馮春.移動環境下的大學英語聽說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海外英語,2020(7).
[5]田世生,傅鋼善.BlendedLearning初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4(7).
作者簡介:
冷雪輝(1982-),女,四川德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英美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
四川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資助項目“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CWYH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