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卓 吳春尚
[摘要]專創融合既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也是教育綜合改革的要求。文章從理念認知、課程改革、實踐平臺、師資隊伍、體制機制等方面分析了當前專創融合的主要困境,并指出高職院校應以創為核心,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專業、實踐、教師、組織目標等方面實現六大轉變,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重塑和改革轉型,引領高職院校在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向“創業型大學”邁進。
[關鍵詞]專創融合;產教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
[作者簡介]盧卓(1981- ),男,湖南長沙人,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創業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廣東 中山 ?528404)吳春尚(1981- ),男,江西吉安人,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廣東 ?河源 ?517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山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度教研教改重點項目“基于產教融合的專創融合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YA1902)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9-0074-05
2015年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明確指出:“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實踐平臺短缺。”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開展,其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要突破口的價值日益凸顯。推進高職院校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以下簡稱“專創融合”)改革,對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論邏輯:從時代需要到教改突破
1.專創融合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高職院校專業教育被認為是面向特定行業的就業崗位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載體,是連接社會需求和學校教學之間的基本紐帶,應滿足社會崗位對于人才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創業教育是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教育,是面向未來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教育理念和模式,被譽為繼學術性、職業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護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新創業教育被認為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模式,“其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必將帶來高等教育的范式變革”①,但歸根結底還是服務于專業或學科人才的培養,這也構成了專創融合的現實基礎。戴栗軍等梳理總結了“二戰”以來出現的眾多知識生產模式及其演進理論,對比總結了三種知識生產模式的特征,認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都是知識傳遞的過程,滿足的是不同知識類型的傳播需求,契合的是不同的知識生產模式。“專業教育能實現編碼知識的高效傳遞,是學科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應知識生產‘舊模式。創業教育為默會知識的傳播提供渠道,游離在學科制度邊緣,對應知識生產‘新模式。”②同時,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理論認為,“新”模式是從“舊”模式中生長出來的,并不是要替代“舊”模式,而是要與“舊”模式相互促進。新舊模式的相互依存關系,是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可以融合的理論基礎,又為兩者如何融合提供了借鑒。因此,專創融合蘊含于高等教育的使命中,并隨著我國在知識經濟時代深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程而變得更為迫切。
2.專創融合是教育綜合改革的要求。離開專業教育談創新創業教育是沒有出路的。這樣的創新創業教育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僅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業技能,還有可能影響學校原有的專業教育發展質量。與之相反,專創融合能強化專業與產業之間的知識流動和知識創新,形成更高質量的創新創業產出,促進專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進而彰顯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隨著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教育,將有助于專業教育自我革新,使之由單一學科的知識傳遞向跨學科知識的靈活運用轉變,由基于單一學科的知識學習向基于問題解決的自我能力建構轉變,由注重舊知識的獲取向側重新知識的創造轉變,也才能更好地促使大學生順應“敢闖會創”的時代感召,由就業從業向創新創業轉型,以應對不確定性的時代環境,體現了后工業時代科技知識生產模式轉型對人才培養提出的必然要求。知識經濟時代,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高職院校專業教育將強化知識的應用情境和實用性,加速知識的資本化,增強專業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專創融合無論是對創新創業教育還是專業教育的發展來說,都是相互促進的,也有相互融合的內在動力。
二、現實困境:內外的諸多缺陷與不足
專創融合作為當前深化產教融合、促進專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然而在現實推進過程中卻又舉步維艱,存在相應的困難和問題。
1.專創融合理念與認知存在差距。思想決定行動。專業教育是根據學科發展和行業分工而實施的專門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側重培養學生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一般按照學科、專業的知識體系設置課程,強調學科和專業知識傳遞的系統性、全面性。創新創業教育強調基于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是現實需求和問題驅動的大學生知識與自我能力的建構,強調知識、能力的綜合實踐運用。因此,這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范式,各有側重,可以互為補充。但這兩種教育理念和范式一直以來被分立甚至對立,有的教育工作者對創新創業教育有誤解,認識不到位,狹隘地認為是培養創業者的速成術;有的則因為專創融合給專業教育帶來過大的顛覆和沖擊,勢必引起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教學管理的一系列變革,而被認為是一種“業余教育”③。凡此種種,構成了專創融合改革的阻力。
2.專創融合課程改革亟待強化。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專創融合改革的關鍵。經過近些年的快速發展,各高職院校探索實施了基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改革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專業課程體系,但難以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由就業從業向創新創業轉型的需要。一方面,根據學生需求、結合專業開設創新創業基礎通識性和拔高強化性課程體系尚有不足,跨學科的專業、課程互動也未形成;另一方面,現有專業課程的規范性、職業性較強,但知識運用的實踐性和創新創業性不足,促進師生共創、創學結合和學生知識能力自我建構的專創融合型專業課程還未形成。專創融合課程改革既依附于更高層次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又離不開更微觀視角的教學模式實踐探索。這些都是專創融合課程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
3.專創融合實踐平臺尚待健全。高職院校專業及課程建設的重要支撐是實訓實踐體系。目前,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訓練要求建立的實訓課室、實訓車間、實訓中心等實訓平臺和載體,包括一部分生產性實訓基地,主要圍繞課程、職業崗位情境進行設計并組織實施,是相對單一、封閉和學生被動參與的能力訓練系統,既不能有效促進大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綜合能力的運用,也難以支持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業項目的孵化,更難做到為師生面向真實需求和現實問題提供創造性解決方案。因此,從創新創業型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支持學生創新創業的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專創融合的實踐平臺尚待健全。
4.專創融合師資隊伍亟待加強。專創融合的關鍵還是在師資隊伍上。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教育背景好、學歷高、專業精深、教學經驗豐富,有較好的課堂教學能力。但創新創業教育是面向真實需求和現實問題的實踐教育,要求專業教師既要有精深的專業能力,又要有較好的市場意識和實踐經驗,有主動融入市場、服務企業的思維和自覺;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打磨創業項目、實施創業計劃,還要具備激發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整合資源指導項目的能力。而現實中,同時具備專業素養和創新創業認知的教師并不多,這導致專業教學過程中雖然知識性和理論性強,動手實踐性可能也高,但求解問題的真實性、市場性不足,學生作品轉化為產品、商品的可能性不高,驅動學生圍繞專業進行創新創業的可行性自然不足。因此,一方面要不斷提升教師個人的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要圍繞創新創業活動,基于多元知識、能力和資源結構強化教師團隊建設。
5.專創融合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專創融合改革是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涉及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與產教融合改革相伴而行,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形成改革合力。在現實過程中,由于專創融合理念和認識方面的差距,對支持和促進廣大師生結合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推進創新成果轉化和孵化的運行機制與文化氛圍還未有效形成;各學科、專業之間利益分割和部門阻隔,符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需求的跨學科、跨專業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難以有效形成;脫離產業辦專業、脫離現實進行教學和科研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使得服務現實需求的有效創新產出不足,也使得結合專業創新創業和以創新引領創業的能力不足、動力不強。同時,包括政府、社會、行業協會以及企業在內的多方雖然為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保障體系而努力,但在一些具體的相關政策、制度、激勵措施等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制約了優質創業項目的順利落地和投產,挫傷了一部分高職學生的創業積極性。這些都使得專創融合的運行機制、人才培養機制、動力機制、保障機制等存在明顯不足,限制了專創融合的深化開展。
三、突圍路徑:以創為核心的六大轉變
高職院校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是當前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高職院校應在服務創新驅動和深化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順應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要求,強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頂層設計,運用系統思維,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專業、實踐、教師、組織目標等方面實現六大轉變,使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和教育教學各環節,著力培養“敢闖會創”的復合型、創新創業型高技術技能人才,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重塑和改革轉型。
1.培養目標:“就業從業”向“創新創業”轉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是新時代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七大提出“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高職院校應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抓手和突破口,全面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而“基于綜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取向的專創融合教育正是滿足學生適應當前和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完整教育”④。因此,要樹立專創融合理念,將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納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并作為評價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使專創融合理念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人才培養標準由就業從業向創新創業轉變,樹立新的人才培養質量觀。
2.課程建設:“雙創課程”向“課程雙創”轉變。高職院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既要強化“創新創業基礎”等創新創業通識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也要針對有創新創業潛質的學生開設創新創業項目班、精英班等,提供系統化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課程,更要將專業課程進行“雙創化”改革,即專創融合課程改革。要鼓勵和引導各專業修訂專業課程標準,推動以市場需求和現實問題為驅動營造跨專業、跨學科的教育情境,將科研項目、新技術、新工藝和產業新經驗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構建和實施成果為導向的專創融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鼓勵開發“專業+創新創業”的專業特色創新創業課程、游學體驗課程、訓練營課程等,推動專業創新創業。大力推廣探究式、啟發式、體驗式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創造性思維,促進師生共創。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式的聽課、復習、考試,轉變為在實踐中創造,在創造中學習和建構。支持學生以專業創新競賽成績替免專業課程學分,以專業創新設計代替畢業設計,以創業實踐代替頂崗實習。
3.實踐平臺:“實訓中心”向“眾創平臺”轉變。創新創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都重視實踐教學,高度重視實訓、實踐平臺和載體的建設。順應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改革的要求,高職院校過去以實訓為主的封閉式職業訓練環境將進行重構,逐步轉變為支持師生創新創業活動的開放式創新實驗室、師生工作室和眾創平臺,使之由單一技能訓練向技能訓練和技術研發并重轉變,由支持單學科教學向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人才轉變,推動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創業平臺建設。通過“引企入教”校企聯合共建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等,鼓勵真做實干、快速迭代,推動學生實訓實踐訓練任務由虛擬問題、課題轉變為企業、社區的真實問題和任務,訓練結果由作品逐步轉化為產品和商品。要統籌推進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和項目,并積極推進教師科研成果的轉化,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⑤。
4.教師隊伍:“雙創教師”向“教師雙創”轉型。新時代,創新創業教育不再是創業學院等個別部門和少數教師的責任,而應是全校各部門、全體教師的責任;不再是選擇參與的工作,而應是全員參與的事業。每一位教師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責任人,同時也是創新創業活動參與的主體。2018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號),從分類指導、健全評價機制等方面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技創業。學校層面需要搭建更多的平臺和載體支撐教師創新創業和師生共創活動的開展,尤其是以技術開發為主的創新活動,重視教師行業氣質的培養,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提升科技服務能力。這也是提升職教自信的重要源泉。同時,從服務和推動創新創業的角度,應進一步重視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團隊的建立,并積極吸納企業家、行業專家等社會創新創業精英加入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共同打造創新型教師團隊。
5.專業發展:“傳統專業”向“新專業”轉型。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等一系列國家戰略,近年來國家提出新工科建設。其目的在于引導傳統學科改革發展,更好地服務以“云物移大智”為驅動的新產業、新經濟。其對人才培育的基本要求是跨界、復合和創新等,也正是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目標要求。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新醫科等的建設,其實質也是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抓手,促進專業(學科)復合化、創新化,實現對傳統專業(學科)的改造和提升,探索多學科交叉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應著力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推動專創融合,促進教育和產業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集聚融合、對接,構建和優化“政校行企”多元協同、“學研創用”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以1+X證書制度為支撐,推動課證融合,以及人文藝術、工程技術、商業管理等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暢通高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拓展學生就業創業本領,構建適應產業創新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6.組織目標:“封閉辦學”向“生態系統”轉型。順應新時代教育改革創新的需要,高職院校要深入推進專創融合和產教融合改革,突破封閉辦學的架構,構建開放、多元參與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這也符合產業鏈向產業生態圈的發展要求。為此,在辦學理念上,應厚植專業創新創業文化,并將其與產業文化、工匠精神在融通中不斷升華,彰顯創新創業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在專業設置與建設上,應注重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人才鏈和專業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在學校組織與管理上,注重辦學經費來源的多元化和辦學資源配置的效益;在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上,注重構建面向實際問題的科研工作機制和知識轉移運作機制,并以社會服務帶動應用型學術科研發展。從促進創新創業的角度看,高職院校本身就應該是創新創業的孵化器,推動知識資源(知識力)轉化為知識資本(生產力),并努力朝著具有更強科研實力、團隊合作精神,更有效應對外界環境變化和更高資源獲取能力的“創業型大學”邁進。
[注釋]
①盧卓,王華.高校創新創業學分銀行制度初探[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32):43.
②戴栗軍,顏建勇,洪曉暢.知識生產視閾下高校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融合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48.
③李利榮.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分立與融合[J].中國成人教育,2018(20):70.
④楊峰,楊新娟,王艷花.專創融合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基于綜合型人才培養的視角[J].高教學刊,2017(16):42.
⑤陸秋萍.基于產教融合的高校“眾創空間”創新探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37(3):99.
[參考文獻]
[1]戴栗軍,顏建勇,洪曉暢.知識生產視閾下高校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融合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47-152.
[2]常曉宇.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9(21):76-80.
[3]林娟娟,施永川,李鵬.構建“產業、專業、創業”集成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生態[J].中國高等教育,2017(22):43-45.
[4]吳潔,牛彥飛.創新驅動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J].教育與職業,2019(23):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