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權

[摘要] 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立足學生個體差異,具體以一堂“學思練”課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評價鞏固三方面的實例,來探討分層教學對于提升“學思練”課堂有效性的作用以及具體實施方法。
[關鍵詞] 分層教學;課堂有效性;設計教學;過程和評價
教學有效性一般是指教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收獲,關注課堂的教學效益。本文以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下冊《元朝的統治》教學為例,談談筆者基于“學思練”課堂,進行的分層教學有效性探索。
學生的個體差異客觀存在于學校教育之中,這種差異包括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需要)、學習習慣(風格)、學習能力等諸多因素。歷史老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關注學生個體,實施分層教學。這是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全體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面對差異,合理設計“學思練”教學
教學設計是一堂課的教學規劃,必須立足于學生,面對學生的差異來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筆者嘗試從教學目標和過程設計角度出發,說明如何進行合理設計教學。
1.教學目標:層次化、動態化
根據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思維可以分為六個層次:知道、理解、應用、分析、評價、綜合。以此為出發點,“學思練”課堂把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礎性目標(自學“識”基礎),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第二層次為提升性目標(群思“知”方法),要求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第三層次為達成性目標(訓練“達”目標),要求學生能在深入學習的基礎上融會貫通,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升綜合素養。三個層次目標,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要求達到目標的學生人數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基礎性目標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而提升性目標和達成性目標所能達到的學生人數根據實際情況依次遞減,體現了差異化教學思維。
《元朝的統治》一課中,分層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基礎性目標:了解元朝的疆域范圍和民族融合;知道行省是元朝設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知道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知道元朝通過宣政院管轄西藏。提升性目標:閱讀材料,提煉元朝民族融合和行省制度的有效知識;通過縱向比較與分析,掌握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并用史實反駁分裂勢力;設計本課的知識結構圖。達成性目標:評價元朝的歷史貢獻,總結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應該遵循的方法。
教學目標的動態化,即完成三個目標層次的學生并非一成不變的。教師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完成相應的層次目標后向更高層次目標發起沖刺,讓學生的學習目標始終保持在“最近發展區”,保持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直至完成最高層次的目標。例如,可以用PPT展示《元朝疆域圖》,要求學生根據課本內容指出元朝疆域四至。然后拋出問題“忽必烈的煩惱:朕如今富有四海,該如何去統治和管理這遼闊的疆土呢?”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小組討論,提煉出行省制度的有效知識。教師接著拋出第二個問題“忽必烈的煩惱第二季:邊疆地區的民族、風俗和發展程度與內地不同,朕該采取哪種方式、設置哪些機構來管理?”如此激發學生探索元朝對臺灣、西藏、西域的管理模式,從而為最終評價元朝打下基礎。正是基于層次化、動態化目標設計的引領,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探索問題的好奇心驅動下,完成一層又一層的目標,進而達到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
2.過程設計:多樣化、情境化
在“學思練”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中,面對學生差異,可以創設多樣化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群思‘知方法”以達成學習目標。就《元朝的統治》一課而言,依據教學目標、重難點重新整合學習內容,可以劃分為三大學習板塊:(一)初識元朝:民族疆域篇;(二)再探元朝:政策制度篇;(三)三思元朝:歷史影響篇。三大板塊的知識點是緊密聯系、不斷遞進的,符合每個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每個板塊中,同樣設計了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以此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欲望。例如,“再探元朝:制度政策篇”可以設計成以下兩大活動。
活動一 忽必烈的煩惱第一季:朕如今富有四海,該如何去統治和管理這遼闊的疆土呢?(1)小組合作探究:請你幫忽必烈設計一套行政制度來解決他的煩惱。(2)比一比:秦朝、唐朝、元朝的中央官制設置,其目的都是什么?(學生填圖:秦朝——皇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3)拓展延伸:(展示元朝疆域圖)元代江南地區是全國經濟重心,如要把糧食和絲綢從蘇州沿大運河運往大都(北京),需要經過哪幾個省級行政區?(4)材料分析:(展示材料)根據上述材料歸納行省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活動二 忽必烈的煩惱第二季:邊疆地區的民族、風俗和發展程度與內地不同,朕該采取哪種方式、設置哪些機構來管理?(1)小組合作探究:請你幫助忽必烈因地制宜,設置機構來管理。(2)溫故知新:看圖回憶中原王朝與臺灣(琉球)、西藏、新疆(西域)交往的史實;想一想中國歷代王朝對臺灣、西藏、新疆諸地區的管轄,說明了什么?(3)拓展延伸:展示臺獨、藏獨、疆獨的漫畫并提問“面對這些分裂勢力我們應該怎么做?”
通過設計兩大活動、七個問題,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完成本板塊的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的特長在合作中得到充分發揮,真正實現了“群思‘知方法”。同時,活動中問題難度的遞進、問題形式的多樣化以及每個問題的情境化,無不體現了課堂教學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重視與培養,不但照顧到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立足差異,合理規劃“學思練”課堂
在實施分層教學的環節中,課堂是關鍵。在一堂課中,教師既要推進學生整體層面的學習,又要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差異性,“群思”讓每個學生都有“習得”。
1.精心分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歷史學習小組,一般4-6人,由兩類即異質小組和同質小組構成“群思”小隊。異質小組主要由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組成,有利于學生揚長避短,互相幫助,實現差異互補。同質小組主要由學習志趣相投、水平相當的學生組成,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組成的同質小組,可以引領學習、攻克難點,起到積極主動的榜樣作用。在分組的時候,一般以異質小組為主,同質小組為輔。
在課堂教學中,“群思”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實現分層教學的效果。在完成 “忽必烈的煩惱第一季”和“忽必烈的煩惱第二季”的過程中,教師引導部分學生組成“內地組”,其主要任務有:(1)設計元朝的中央行政機構和中原地區的地方行政機構;(2)比較秦朝、唐朝、元朝的中央官制,總結其發展規律;(3)閱讀材料,歸納“行省制度”的作用和影響。對于其他學生,則引導他們組成“邊疆組”,其主要任務有:(1)設計臺灣、西藏、新疆地區的地方行政機構;(2)回憶總結歷代中原王朝與臺灣、西藏、新疆地區交往史實;(3)思考當今面對臺獨、藏獨、疆獨問題,我們應該怎么辦?由于合理分組,因此各組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任務,分別完成,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和質量。在組內學生個體層面上,大家取長補短,相互交流、探討補充,促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思練課堂學習的過程中。
2.問題開放,師生參與
“對同一問題的探究,教師可提供不同的探究渠道或學習方式。”[1]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活動的多樣性;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則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于豐富又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多角度思考,主動探究。例如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評價元朝,提供兩個問題供學生選擇:(1)綜合所學知識,談談元朝的歷史貢獻;(2)閱讀課本內容,評價元朝的“四等人”制度。以此為支架,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他們在小組討論后形成了幾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元朝創立了行省制度,對邊疆地區實行有效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貢獻巨大;二是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度,是蒙古貴族壓迫以漢族為主的其他各民族的政策,是一種民族不平等,最后導致了元朝不滿百年就被推翻;三是元朝的影響與積極、消極并存。對于上述問題,教師不設標準答案,而是參與各組討論,引導學生利用歷史資料,落實分層討論、闡述觀點,進而適時適度地點評,使學生最終對元朝的功過自然形成比較全面的認識。
更進一步,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引導學生評價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論從史出,使學生的能力向更高層次目標遞進。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梯度,要豐富多樣,對學生來說要有選擇性,各取所需。師生討論問題的參與度要高,要“讓各層次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有活動可參與,有不斷進步的機會。”[2]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
三、關注差異,充分評價“學思練”學習
一堂課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其有效性如何,必須要通過“訓練”來實現。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和全面發展,以及改善教師的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中要力求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多維度、多元化評價學生學習,做到以下兩點:
1.注重過程,激勵為主
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即參考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小組討論的有效性、思維的活躍度、回答問題的踴躍性等多元指標。以此為基礎,制訂小組得分表:
通過此表激勵學生踴躍參與小組討論,促使每個學生活躍思維,積極回答問題。同時,注重對得分高的小組進行獎勵,減少作業等。這是基于學情的分層教學,學生的參與感、獲得感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也就相應提高。
2.練習鞏固,凸顯差異
當堂反饋,紙筆測驗是評價“學思練”學習的重要途徑。事實證明,基于學生個體差異來設計練習題,能很好地提升學習的有效性。在設計題目時,要側重其難易層次性,如本課練習欄目“牛刀小試”一共設計10道題目,9題選擇、1題材料,分成三個層次:基礎性選擇題、提升性選擇題和拓展性材料題。如此進行課堂分層教學,各層次學生達成目標的情況都比較好。
總之,在豐富多彩的歷史學習中,教師要力求把學生差異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作為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來開發和利用,“使學生因分層教學而有收獲,課堂因差異發展而更和諧。”[3]最終達到有效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分層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0):24.
[2]環敏.在合作學習中實現差異教學[J].濟南:當代教育科學. 2012(16):23.
[3]曹玉萍.初中歷史課堂實施差異化教學初探——以《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課為例[J].重慶:教育·教學科研. 20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