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摘 ?要:本文中的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注重從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空間感知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為著力點,并在此過程中,運用實驗教學法、合作教學法以及信息教學法達到以上教學目的,并在此基礎上,營造具有探究性、合作性和自主性的教學氛圍,真正讓學生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在現階段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提升學生的中難度題型的解析方面,并不注重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導致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較大的距離感,讓他們失去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針對這種狀況,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在講授基礎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適時地滲透數學學習思維,真正地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學習能力。
一、實驗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
數據分析能力是高中數學核心素養之一。它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本文注重從實驗教學的角度,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結合實驗現象,解析所給數據,真正增強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
例如,在講授“概率”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實驗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觀察和分析數據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問題,真正提升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開展高中數學教學。第一點,創設問題。教師創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同時投擲兩枚硬幣,一共出現三種情況,即兩面同正、兩面同反以及兩面不同向。問題:為什么第三種情況出現的概率接近50%,按照常理推理第三種情況出現的概率為30%!第二點,開展實驗。教師將準備好的硬幣依次發放給學生,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硬幣的正反情況。第三點,展示成果。通過和學生的交流,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發現其中的問題,即兩面不同向主要包含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兩種狀況。教師運用實驗教學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真正讓學生在此過程中,觀察實驗現象,開展數據的整理和分析,獲得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
二、合作教學法,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
本文中的空間感知能力是指直線與平面的對應關系。為了讓學生更為高效地獲得空間感知能力,教師運用合作教學法,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從學生個人思維的特點出發,交流個人的看法。與此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將各個成員的看法進行綜合,從而更為全面地看待數學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
例如,在講授“直線與平面垂直”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合作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創設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究,讓學生分析所學知識與探究問題之間的異同點,提升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在此次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著力。第一點,創設問題。教師創設如下的問題:假如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中的無數條直線,則這條直線與平面垂直。如何證明這句話正確與否?第二點,劃分小組。教師在小組劃分的過程中,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主觀意愿,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激發學生的合作熱情。第三點,展示成果。通過和學生的交流,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以兩條相交直線為突破口,即題目中所給的直線垂直于平面內的無數條直線,可以以兩直線平行為橋梁,讓直線垂直于平面內的一根直線即可,從而證明教師出設問題的錯誤性。
三、信息技術法,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數學教學網站,并將教學內容分門別類地發布到網上,讓學生運用課下時間,進行此部分內容的學習,最終達到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一上冊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考慮到學生初次接觸高中數學,難免有些畏難的心理。加之,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他們在一堂課的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疑惑。針對這種狀況,高中數學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將本書的內容,分門別類地發布到網上,并讓學生結合個人的學習能力以及時間,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在具體的執行方面,教師注重將此部分內容分為以下三個模塊:集合與函數概念模塊、基本初等函數模塊、函數的應用模塊。與此同時,教師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并針對性地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面臨的問題整理,并結合整體模塊的設置,安置到對應的模塊中,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具有針對性。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創設自主學習網站,適時地對相關的內容進行整理,教師讓學生獨立學習知識,促進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增強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深入了解高中數學知識點,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增強數學教學的含金量,讓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真正地掌握更多的數學學習技能和方法,促進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江利陽.淺析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0).
[2]陳炳泉.淺談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當代教研論叢.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