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田田
摘 要:國畫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別具一格的存在,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以及高超的技法,在課堂中加入國畫的學習,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另外,讓國畫學習進入課堂,還能夠培養學生在藝術方面的審美能力,同時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從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實踐。當然,國畫教學也需要展開與之功能性和特殊性相匹配的有效評價。本文從評價目標、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對象、評價效果五個角度對小學美術國畫教學的有效評價進行探索。
關鍵詞:小學美術 國畫教學 有效評價
讓國畫教學進入小學美術課堂,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但說到底,還是要有相應的量化或者指標來對其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這不僅能夠得到學生、家長、社會對教學方式的認可,同時也是弘揚傳統文化,實現國畫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舉措。
一、確立總體目標,細化針對性評價目標
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認識和了解的逐漸深入,國畫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升高。在建立教學評價體系之前,首先要明確評價是為了什么。對國畫教學進行評價,第一是為了整個國畫教學的可執行和可持續發展,第二是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國畫教學的價值和魅力,第三是激勵教育者和被教學者共同完善國畫教學效果。確立總體目標是實施評價體系的基礎,細化評價是評價過程的更進一步。
例如,在講授一年級課程《水墨游戲》時,由于教學對象尚處在低年級階段,所以總體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國畫工具,熟悉工具的使用,培養其對國畫的興趣,并且利用國畫工具練習畫出線條等。因此,在進行評價時,應該針對這四個板塊分別展開。教師可以先初步評價這四個板塊中,哪一個是對國畫入門學習最有幫助的,哪一個板塊的開展最順利,學生們更容易上手。在完成初步評價后,再細致地針對每個板塊進行分析。如對于國畫工具的了解,可以通過觀看視頻、閱讀教材、感受實物三個方面進行,再對這三個過程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課程評價越細致,越有助于教學的完善。
二、確定評價對象,開展雙向評價
真正有效的課堂應該是雙向互動的,因此,教學評價也應該是雙向的。在傳統課堂評價中,往往都是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這些評價與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等相關。我們要改變以往的評價模式,開展雙向評價。雙向評價有助于學生和老師共同努力去完成國畫教學。雙向評價是課堂所秉持的互動理念的延續,兩者相輔相成,得出的結果可以作為對方后續發展的重要依據。
例如,在教授三年級下冊《水墨畫動物》時,老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思考“有哪些動物最適合用來作為水墨畫的素材?”“在用水墨畫動物的過程中,是先染色再畫畫還是先畫再染色?”“哪些動物可以用大面積的染色來完成創作,如何掌握好筆墨的濃淡干濕?”思考完以上問題,就可以構思畫作內容,各自作畫。因此,想要建立互動評價體系,互動課堂是基礎,只有課堂上師生雙方都有表達的機會,才能方便后面的評價。
在《水墨畫動物》的學習評價中,老師可以從學生的活躍程度、對于事物的獨特看法、作畫時的思維發散程度和想象力、作畫的手法和效果等進行評價;學生可以對老師的性格、教學風格、教學節奏進行評價。雙向評價是學生和老師從對方視角了解教學內容和自己呈現出來的狀態的重要手段。當然,這只是整個評價體系中的一個維度,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項
內容。
三、豐富評價內容,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
評價內容的豐富程度,決定了教學評價的深度,同時也決定了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程度。評價內容只是教學評價體系中的一個維度,但也是最為具體的評價指標。因此,豐富的評價內容可以讓整個課堂更加飽滿和立體。評價內容可以是多層次多維度的,內容設置得越豐富,教師和學生們得出來的綜合答案就越具體。將共性和個性結合起來后,評價內容就不會有失偏頗,完整立體的內容對于后續的評價統計來說十分關鍵。
例如,講授小學二年級《水墨畫樹》時,想要完成一幅優秀的水墨畫,學生首先需要對樹的結構、不同樹種的形態、老樹與新樹的區別有所了解和掌握,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對生活中的樹進行細致觀察,可以由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指定一棵樹進行觀察,最后寫出詳細的觀察報告。在觀察后,學生們需要將自己所觀察的樹呈現在畫作中,嘗試大膽動筆,思考采用怎樣的筆墨表現樹的形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建立一個觀察能力和自身輸出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將這兩部分內容進行不同的配比,從這兩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則可以對自身掌握繪畫技巧的角度進行反饋。在國畫教學中,無論從什么角度切入,都可以成為評價體系中的一個點,將多個不同的點結合起來,評價體系也就逐漸建立起來了。
四、采用多種方式,輔助評價過程
評價體系的完善,評價內容的豐富,評價效果的體現,都需要借助不同的評價方式來實現。針對小學美術課堂國畫教學的評價,可以通過分級評價、畫作展示、成長檔案等方式展開。分級評價可以運用在教師和學生的雙向評價中,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把需要進行評價的內容根據重要程度來分配權重,打分后折算成對應的等級。不同方式的評價體系,可以根據不同學校、不同課堂的實際情況來實施。
例如,在《水墨改畫》的教學中,學生們需要對一些名畫進行水墨改畫。這個過程是不容易實現的。一方面,學生需要充分感知名畫背后所蘊含的作者心境,畫作所傳達出來的情感;另一方面,學生需要思考如何在創作中融入自己想要表達的內涵。不同時期觀看名畫的體會會有不同,學生的創作也會不同。學生只有提高自己的作畫能力和技巧才能完成水墨改畫的任務。因此,這個教學內容十分適合長期性的評價體系,成長檔案就是很好的評價方式。可以以一年為記錄周期,記錄學生創作水平的變化。可以看出,在評價方式的使用上,也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因此,授課和評價應該做到有效融和,在確保共性的基礎上,追求個性化的內容。
五、觀察評價效果,將評價和教學結合起來分析
高質量和嚴密的評價體系可以帶來高質量的教學效果,評價既是對教學過程的一個收尾,同時也能夠使教學過程得到反饋。在評價完成后,應該對評價結果進行量化統計,從宏觀的角度來衡量評價效果。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應該是定性和定量相互結合,在最后的總結中,采用量化統計可以更加直觀地輸出評價結果,同時也可以將教學效果進行量化,并將評價和教學量化的數據進行匹配,得出兩者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從而不斷完善教學策略和評價體系。嚴格來說,將評價和教學相互結合,才是整個評價體系的最后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例如,在四年級《水墨畫鳥》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學生對不同成長階段、不同環境、不同種類的鳥類進行觀察之后再作畫,學生的創作內容可以圍繞以鳥為主體,或是描繪某一處景色以及景色中的鳥。在學生完成畫作后,直接對其畫作進行打分;再結合學生對于教學課堂的評價,將其結果進行量化;在完成畫作的同時,讓學生描述自己對于所畫內容的理解,形成文字表達,將這三者結合起來分析,完成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的完整分析。
總之,進行國畫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需要一套健全、可持續發展、高效運作的評價體系。當然,國畫的真正精髓不能只靠課程評價體系發揮出來,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和老師應該全身心沉浸在國畫帶來的傳統韻味中,同時體驗國畫所帶來的藝術魅力,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感受傳統文化。因此,建立評價體系也是構建美術高效課堂、重視藝術教育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劉軍委《核心素養下3D打印筆讓美術制作創新表達—以蘇少版美術〈標志設計〉教學為例》,《小學教學參考》2020年第21期。
[2] 李森《刀與墨的融合—小學美術中木刻版畫的創作教學探究》,《名師在線》202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