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強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師生之間進行互動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并且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對師生互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現如今的語文課堂中師生互動存在一些形式主義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相關的研究以及提出一定的策略。
關鍵詞:課堂互動;師生交流;小學語文
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師生的課堂地位逐漸發生改變。現如今課堂教學中更強調將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教師轉變自身位置,從過去的主導者變為引導者,從而推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更有效。這種課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同時提高師生互動也是現如今新課改的目標之一。
一、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交流現狀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較為不盡如人意,容易分心走神。所以課堂紀律的管理有一定難度,現如今大多數語文教師為了確保語文課堂的紀律。大多數時候對學生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且對語文課堂中互動的重要性有一定的忽視。例如,學習語文課文時教師讓學生進行生詞的認讀和課文的背誦,并且將課文中的知識轉述給學生,但在一節課堂上卻很少有師生互動。即使有課堂互動,這種互動大多數都是老師讓學生注意聽課、不要搞小動作。
在語文課堂中部分教師仍然有師生互動,但這種互動形式極為單調,主要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的這種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缺少互動。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述完一篇課文后會讓學生站起來發言,表達他們心中的所感所想,但在進行發言前卻忽視了小組討論的重要性[1]。
而且在語文課堂教學的互動中互動的深度不夠,同時淺層次的互動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而深層次的、能幫助學生提升的互動卻較少,例如,在語文課堂師生互動中我們時常聽到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你理解這篇課文的意思嗎?你可以把這個問題復述一遍嗎?你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嗎?這種提問方式讓學生覺得沒有思考的空間和余地,大多數學生會下意識回答對或不對,并不是對這個問題展開思考。而且教師提問的頻率較高,大多數一個問題提問三個學生,而且提問的方式也是“這樣對不對?”這種提問方式使學生之間的答案產生統一,同時教師這種提問方式沒有給予學生任何提出他們想法的機會。
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較少。小學階段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老師有畏懼心理,在老師課堂的提問中大多數不敢說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只是按照課文大概的脈絡回答,在這個時候如果教師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就沒有辦法充分開發學生思維[2]。同時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在一定程度上語文課堂會成為機械流水線的課堂,語文這門學科將不再具備原本的價值。
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關于如何提高語文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教師要轉變過去的教學模式以及自身的教學觀念。轉變過去教師作為課堂主體,學生只是課堂參與者,整節課只知道聽教師上課,而不運用大腦進行思考的模式。例如,學習《月夜》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運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這篇文章的內涵,而不是將這篇文章的內涵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同時,教師設計問題時可以設計一些具有誘導性、深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更具有方向,而不只是生硬地回答對或者不對。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給予一段時間讓學生進行小組之間或者同桌之間的討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能使他們之間更為放松,同時也能使他們的思維更為活躍。
在現如今進行課堂互動也可以轉變過去那種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可以設計更多樣的互動形式。但教師在進行互動形式設置時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條件進行設置,不同年級學生的自控能力和思考能力都不同,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形式的同時也要考慮到活動的有效性,以及課堂紀律的掌控性,不能使有效的課堂互動變成學生玩鬧的借口。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中設置更生活化的情景,運用多媒體的技術手段表達課文中的一些想法,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3]。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的活躍程度,同時也能增加學生對課文的了解程度。在課堂中進行有效的互動不僅能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同時也能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讓師生之間打破傳統的相處模式。
三、結束語
雖然我們國家小學語文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完美,這些不完美體現在語文課堂有效性不足上。但我們也應相信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課堂中師生互動方式在逐漸改變。同時,我們國家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也都有一定的提升,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國家語文課堂的教學有效性將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2012(6):138-139.
[2]李春麗,王心銘,陳玉平,等.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2018(2).
[3]陳朝欽.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小學生作文輔導(三四年級版),2017(9):29.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