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教師在創新小學數學教學中,推行教育游戲的模式,將知識教育和游戲教學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參與熱情,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通過教育游戲的模式,充分將學生、教育、游戲三個方面進行有效的整合,幫助學生能夠直觀的進行知識的認知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習體驗,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將知識學習融入趣味性探究之中,提升數學的教學成效。
關鍵詞:教育游戲;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教學應用
一、 引言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單一刻板的講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需要圍繞學生進行創新教學模式,將教育游戲和數學學習進行深度的融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育游戲的設計,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我認知,進行知識體系的架構,主動獲取對于知識的學習。同時數學的知識概念和直觀的游戲情境相互印證,在對比學習中有助于學生深化對于抽象數學概念的認知理解。
二、 教育游戲對于小學數學的重要意義
傳統的數學教學僅僅只是學生的被動接受,沒有在教學中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對于數學更多的還是任務性教學,而教育游戲的應用,是將傳統的任務性教學,轉變為對于學生的興趣化教學,通過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游戲教學中,完成對于知識的學習,教師則是游戲的指導者和引導者,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游戲過程中的娛樂性和競爭性可以充分發揮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在教育游戲中,教育是處在隱性的地位,避免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而是將數學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融入游戲之中,讓學生在趣味性的益智游戲中,實現對于知識的高效學習,借助游戲完成知識的獲取,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育游戲中也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游戲將數學教學進行形象化、情境化,在教學中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教育游戲中,教師加強對于學生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生可以自主獲得知識的學習,在教育游戲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 教育游戲的設計原則
(一)教育性
游戲是教育的輔助教學,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將知識技能的學習嵌入到游戲之中,教師可以設置闖關式的游戲設計,將每一個知識點和小游戲相結合,將每一個游戲相互銜接,讓學生在游戲環節,獲得相應的知識學習,同時在教學結束之后,引導學生對碎片化知識進行整理和歸納,完成對于知識的學習。
(二)自主性
在教育游戲中,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教師不再是教學的引導者,而是在點撥指導中,鼓勵學生通過游戲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轉變傳統的教學角色,在教育游戲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育游戲中,需要對學生在游戲環節的行為的反饋進行綜合記錄和分析,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同時,實現對于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三)趣味性
小學生的天性向往的是自由的學習氛圍和環境,教育游戲的過程中,通過游戲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內在情感,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知識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相互融合,通過趣味性的游戲設計,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的深入學習,實現對于學生的快樂教育。
(四)交互性
在教育游戲中,加強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育游戲充分發展學生天性的過程中,通過交流互動深化對于游戲內容的感知,知識的認知學習,教師的問題設置,任務目標等形式,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學生在游戲中深入思考,將知識學習和游戲實踐進行有效統整,深化學生在教育游戲中的認知學習,提升數學游戲教學的成效和質量。
四、 教育游戲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合理設計游戲,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在創新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完成對于學生的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同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在合理設計教育游戲的過程中,兼顧教育和游戲的兩大特性,將知識教育的學習嵌入到游戲之中,教師將游戲設計和數學學習進行有效的統一,實現對于學生的創新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集體游戲、小組游戲、個體游戲,根據游戲內容的不同設置競賽模式、益智模式以及闖關模式。合理的游戲設計,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并且立足于學生主體,創新教學內容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之中,根據游戲規則進行深入學習。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啟發,教師需要對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的行為表現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學生的信息反饋,教師在教學之后,需要對游戲進行優化設計,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同時在教育游戲中,教師引導學生系統性和層次性的深入學習,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得碎片化的知識學習,根據游戲的過程,從發現問題、探究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理論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在趣味性的游戲教學中,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在立足個人認知的經驗中,完善同化學習,同時在知識結構中進行拓展延伸,實現順應學習,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二)角色扮演,引導學生深入探索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教師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化到實際的生活之中,讓學生得到直觀的認知理解,同時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將課堂和生活進行有機聯系,通過教育游戲將抽象的知識概念進行直觀的呈現。在教育學習的過程中,生模擬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個人經驗認知在情境游戲中進行的深入探索,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設置不同的情境教學。例如在生活中常見的買賣場景中,教師設置不同的角色扮演,通過卡片上的數字代表不同的金額,教師設置不同的游戲任務,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實踐探索,在模擬的生活情境中,通過買賣實物的游戲,讓學生理解怎樣運用數字的加減乘除來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作為教育游戲的引導者,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務目標,根據標價的實物,怎樣剛好花完所有的金額數字?引導學生根據實物在情境中不斷地深入學習,從簡單到復雜,從理論到實踐,將游戲融入教育之中,通過游戲任務的設置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在游戲中,通過生活的個人認知經驗,分析其中蘊含的數學規律,并且進行相應的實踐應用,在情境角色扮演遷移的過程中,深化學生的認知學習,促進數學的應用能力。
(三)自主探究,拓展學生的思維發散
在教學中,教師推行個體游戲,讓學生在游戲探究中,完成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時在游戲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在個體游戲的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學生在游戲中的個體思維發展,教師以操作性游戲為主,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完成對于知識獲得。教師注重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個人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例如多邊形面積之間的關聯探究中,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剪一剪、拼一拼,發現其中存在的數學規律,在面積關聯的探究過程中,在實物的拼剪游戲中,將抽象的知識概念轉變為學生的直觀認知理解,在實踐中驗證抽象概念的數學規律。例如在探究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面積關聯,教師通過點撥和啟發,引導學生通過割補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長方形,通過長方形面積計算,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親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通過裁剪、拼接、平移、割補,探索多邊形面積之間的關聯,在教師的點撥和啟發下獲得知識的學習,拓展的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探究思辨,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對于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在分組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融入競賽游戲之中,每個小組之間進行游戲競賽,在競賽游戲中,教師圍繞主題內容進行游戲設計,引導小組從淺入深進行深入學習,學生小組根據主題問題進行多方面的實驗探究,猜疑設想,同時學生之間對猜想進行多角度的思辨探究,驗證實驗猜想的正確性。在數學競賽游戲中,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在探究思辨的過程中,拓展學生的創新思路,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小組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教師也可以將教學的重點探究學習,變成集體游戲,引導學生集體,根據已知的條件推導未知的條件,根據形象推導抽象,每個學生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認知理解和看法見解。在集體游戲中,通過闖關的模式,引導學生逐步的突破問題的重點和難點,在合作學習和集體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鞏固復習,課外應用
數學學習立足于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推行混合教學模式,將線上和線下,課堂和生活,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的整合,在線上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益智的數學游戲,在數學游戲中,進行鞏固復習,穩固基礎知識,同時利用數學游戲,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智力訓練。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踐應用,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加強學生的技能運用,在生活中學生可以根據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提升學生的理論實踐能力。
五、 結束語
在數學教學中,通過教育游戲的應用,充分將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效結合,在趣味性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在教育游戲中,完成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情感態度價值的塑造,實現對學生的綜合培養。
參考文獻:
[1]陶淵.從直觀中感悟抽象 從生活中體驗抽象——簡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J].新智慧,2019(33):65.
[2]錢娟.芻議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引導”策略——以《間隔排列》的教學過程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19(34):14-15.
[3]彭亮,徐文彬,張平.小學數學教學中“幾何直觀”的培養——從“圖形的高”的教學說起[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9(12):5-8.
[4]張公武.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落實德育綱要[J].新一代:理論版,2019(13):64.
[5]張云萍.關注學生思考 凸顯深度學習——“成長課堂”第二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側記[J].小學數學教育,2019(11).
[6]趙玉梅.用評價演繹靈動課堂——小組捆綁式評價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9(13):165.
作者簡介:
陳文妹,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莊重文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