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興杰
摘 要:基于分析初中數學課堂設問引導學生思考的應用。首先分析出通過新舊知識銜接,鞏固知識;其次結合實際生活,啟發思維,尊重個體差異,分層設問三種教學策略,來為學生精心設置數學問題。最后分析出引導學生思考,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課堂;設置問題;個體差異
根據新課程教育體制的改革要求,對初中數學教學的模式和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變。目前,更加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啟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的主動思考,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精心設置數學問題,并且巧妙運用問題來增強教學的質量,最終實現數學教學的目標,從而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解決,逐漸強化對相關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積累豐富的解題經驗和學習技巧,不斷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和能力,為學生的今后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新舊知識銜接,鞏固知識
引導學生思考,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實效性,讓學生通過思考來發散深層次思維,實現對學生全面的培養。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就需教師為學生設置有效的問題。而目前很多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難以形成印象,學習新的知識就會遺忘原來的知識[1]。所以,數學教師要將新舊知識合理銜接,為學生設計數學問題來強化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和回憶,并合理地引出新的知識,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例如在北師大版“中心對稱”教學中,數學教師要讓學生掌握中心對稱及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性質,能夠根據其進行作圖。因此,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上學期所學的“軸對稱圖形”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去制作兩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軸對稱圖形,鼓勵學生去探究兩個圖形之間的關聯。這樣學生不僅復習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知識,還有助于學生通過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和性質,進一步挖掘中心對稱的概念,促使學生了解一個圖形繞某點旋轉180°后的圖形,與自身完全重合,就是中心對稱圖形。學生在自主思考和深入分析過程中,有效地活躍了創造性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
二、結合實際生活,啟發思維
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來說,數學教師想要應用引導學生思考,就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動力。因此,數學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注重其趣味性和真實性,讓學生能夠產生情況的好奇心,去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所以,數學教師可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元素,通過實際生活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并引導學生互相交流探討,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2]。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的深度思考,鍛煉了學生的思考和思維能力,還有助于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例如在北師大版“感受可能性”教學中,數學教師要讓學生感受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知道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圍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為學生設計不同事件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判斷,理解生活中不確定現象的特點,并計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同時,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幾個確定和不確定事件,從而通過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來培養學生以科學數據為依據去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三、尊重個體差異,分層設問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設問引導學生思考時,要充分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確保問題難度符合每一位學生。或者,數學教師將問題的設計,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逐一思考問題并破解,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在整體上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的共同進步和均衡發展。
例如在北師大版“確定位置”教學中,數學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確定位置的方法,能運用不同方式對物體定位。首先,數學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如何在數軸上確定一個點的位置?”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并作圖;其次提問學生:“在電影院內如何找到電影票所在位置?”鼓勵學生表達出電影票上“4排9座”和“9排4座”的含義。從而,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促使學生享受學習的獲得輕松和成功的喜悅。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教學設問引導學生思考,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通過教師為學生精心設置數學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動力,促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解題經驗和學習技巧,養成良好的思維意識和學習習慣,從而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德川.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設問”的研究[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四卷)[C],2018.
[2]馬瑛,宋慧珍,王明軍.初中數學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解析問題的邏輯思維研究[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八卷)[C],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