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育教學領域也在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革。由于新課改強調,學生要轉變學習的方式,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分層教學背景下,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也在積極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首先對分層教學的含義做了闡釋,進一步分析了分層教學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用的必要性,最后歸納得出了分層教學背景下的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策略。希望能給廣大數學教學工作者帶來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分層教學;初中數學;小組合作;數學教師
新課改的深入,使得小組合作學習已經在很多中小學得到了廣泛應用,如今的數學課堂也不例外。但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單純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身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他們的發展差異,開展分層教學。
一、分層教學的概述
分層教學,也叫分組教學,進行教學活動前,教師會根據學生各方面情況的不同,包括知識水平、發展潛力、學習能力等內容,將程度相當的學生合理地分到一組,學生會被人為地劃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教師在教學上對不同的小組學生進行區別對待[1]。而在這樣的分層教學中,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和發展。
簡單來說,分層教學就是將學生按其測試結果的不同,分成不同層次的幾個小組,教師再按照各個小組學生的不同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二、分層教學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用的必要性
1.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教育教學活動的對象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是他們。素質教育的開展,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學中培養學生,不僅要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知識,而且還要學會學習方法,并不斷去探索知識,豐富知識儲備,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積極投入學習中去[2]。小組合作能夠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小組中充分發言,并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互動,學生會更積極而熱情地學習數學,能夠主動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奧妙。
2.保障小組合作學習的有序性
以往的小組合作學習中,課堂氛圍雖然很活躍,呈現一番熱鬧的場面,但是課堂秩序比較混亂,小組合作時,有學生常會故意制造聲音。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常會發現,有學生在發言時,很多學生并不能夠去認真傾聽,而是做自己的事情。或是在提問的環節會出現大家爭相舉手、自告奮勇的現象。當然有一部分學生,是真正想要并能夠回答該問題,但也有學生是在起哄。這些學生在沒有被同意回答問題后,往往就會不認真傾聽,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3]。
這樣合作學習的效果就很不理想,而如果能夠將分層教學應用到小組合作中,就會有效改善這一現狀,水平相近的學生在一個小組中,能夠相互學習,共同探討問題,數學課堂的秩序就會有條不紊。
3.保證生生參與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現,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在實際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并未在小組中發揮作用,非但不主動思考問題,而且會將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都交給組長或者小組中其他學習稍好的同學。此外,還有學生并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知該做什么,處于小組合作中的“沉默者”,只是默默地傾聽其他學生的發言,自己很少發言。
基于此現狀,教師就要進行分層教學,并將其合理地運用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合適的小組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鍛煉自己,積極參加小組合作學習[4]。
4.課堂能夠更高效
初中數學教學中涉及的知識量比較大,數學知識比較豐富,難度不一。對于簡單的知識,可以通過自學或是大班授課,就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教學內容,單靠班級統一授課,自然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5]。此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來設計一些發散性問題,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其中滲透分層教學的理念,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數學教學方式下,課堂的效率和質量都會有明顯的提升。
但教師上課時,也要把握好小組合作學習的頻率,次數不能太多,否則會影響課堂的進度以及秩序。只有抓住開展小組合作的恰當時機,再開展合作學習才會更高效。
三、基于分層教學的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策略
1.對學生進行分層,對小組構成進行優化
教師在開展分組合作前,先要對學生進行分組。但是數學教師在分組時,要先尊重學生間的主體差異性。首先,要掌握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比如數學成績、發展潛力、學習能力等因素,在充分了解這些情況的基礎上,再科學地分配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小組中。其次,每組的人數不宜太多,以6~8人為宜,可以將不同水平的學生搭配到一個小組,每組保持相同數量的優等生、中游生、后進生。再次,每一個小組需要選出一定有能力的小組長,組長需要分配小組成員的學習任務以及職責,也要會對小組的發言進行總結。在小組中讓學生可以“結對子”,讓優等生幫助中游生、后進生,從而使每一名小組成員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6]。最后,教師要始終明確,分組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合作學習。因而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對小組成員進行調整,保證能夠達成教學目標。
分層教學并非一成不變,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這樣的分層教學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才能更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教學活動的開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去主動探索數學。
2.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在教學中體現趣味性
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時,要體現一定的趣味性,同時要事先設置相關的問題。分配給小組合作的任務,要有一定的討論價值,不能過于簡單,問題最好設置成開放性的,便于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同時要將各個教學環節所需花費的時間進行預估,尤其是對小組合作時間的控制。教師也要注意把握好小組合作的開展時機,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都能參與到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高效開展,必須要以學生積極參與為前提。因而教師要注意對小組合作內容的設計,必須在具有一定針對性的同時,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
例如,教師在“軸對稱現象”的教學中,就可以講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比如風箏、剪紙、蝴蝶等常見素材,然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將這種活動在課外進行延伸。小組合作中,教師需要對不同的學生進行關注,使學生覺得被重視,主動參與到課堂,通過他們的努力都會獲得更多的知識。
3.分層設計作業,鞏固知識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需要對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課堂角色也要發生變化,變成課堂的引導者,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和交流,并能為學生答疑解惑。在教學完成后,教師要布置一定的作業,讓學生對課堂知識有一個鞏固和消化。
教師可以嘗試設計出3份作業,小組中的優等生需要將此三項作業都完成,中游生選擇兩項,后進生選擇一項完成即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本節課的作業,并能夠及時消化所學的知識,這都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接下來的數學學習中。
比如,在學完“勾股定理”這一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三組不同難度和類型的練習題:
題一: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3 cm和2 cm,則另一條邊長的平方是多少?
題二:已知直角三角形中,∠C=90°,若a+b=14 cm,c=10 cm,則該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cm?
A.24 ? ? ? B.36 ? ? ? C.48 ? ? ? D.60
題三: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B=13 cm,AC=15 cm,高AD=12 cm,求該三角形的周長。(提示:存在兩種情況)
這幾道題在難度上具有一定的差異,但它們都屬于勾股定理的習題,只是深度和廣度有所不同,而且這3道題具有明顯的階梯式特征,符合不同學生的能力,能夠幫助低層次學生逐步提升自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合適的練習題,比如后進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嘗試做出題一就行,中游生要將題一和題二都完成,而優等生就需要把這3道題都完成。
分層作業設計能夠讓不同程度學生在練習中都能將知識鞏固并消化。在練習中學生的自信心會增加,他們能夠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從而不斷喚醒他們的求知欲和進取心。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滲透分層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基于分層教學背景,廣大初中數學教師,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先將學生分層,對小組構成進行優化。再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注重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最后對作業進行分層,使知識的學習有一個內化和升華。在此基礎上,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才能更高效,學生學起數學來才會更加輕松和愉悅,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才會更扎實,初中數學的教學成效也會更顯著。
參考文獻:
[1]朱正華.分層教學背景下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9(11):74-75.
[2]孫秋香,麥錫流.借合作之東風,促學生之發展:對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有效性的探討[J].學周刊,2014(31):82.
[3]葉俊杰.小組合作學習中“后分層式”教學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小學),2016(11):52-53.
[4]孔凡錦.因“小班”之勢利導合作學習:農村“小班化”背景下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探索[J].基礎教育論壇,2016(34):49-50.
[5]楊俊明.小組合作學習中如何有效運用分層教學法[J].中學教學參考,2015(24):86.
[6]康俊仙.善用小組合作,提高課堂效率: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探索[J].新課程(中),2016(11):60.
作者簡介:梁金蘭(1979.11—),女,廣東信宜人,中學一級教師,就職于廣東省信宜市洪冠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