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遠 江雪
中圖分類號:G812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1-078-01
摘 ?要 ?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中國化有效探索,是全面推進文旅振興的重要抓手。針對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中存在的諸多誤區和問題,要減少受限制和阻礙強度,根據需要整合、支配、創造產業,共同發展產業,做好頂層設計,探索融合模式,融入雙循環格局建設的現代化新模式。
關鍵詞 ?文旅融合 ?理論邏輯 ?協同路徑 ?建構策略
一、引言
文旅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大勢之下,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作為文旅振興的重要抓手,再次回歸焦點。發揮文旅融合對城鄉居民性實踐引領示范作用,能有效引導和理性整合多元社會價值觀念,確保居民在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中國夢”偉大征程中行有依歸。
二、我國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必然性
(一)有助于拓展文旅振興全新范式
城鄉文旅融合實踐內容文化實踐,本質就是產業振興。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不僅引領了產業崛起,更體現出城鄉融合發展價值訴求。融合發展發展主體更為明確,工具性、目的性、功利性特征更加清晰,立足社會需要,強調產業價值、知識融合,開發性、變革性、創造性發展過程范式特色更為突出。
(二)有助于規范文旅振興實踐行為
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實踐蹄疾步穩、成效顯著。在實踐中能創造出利益共同體,推動城鄉互動、政企合作,實現鄉村資源的完全整合和價值釋放。這一過程本身充滿豐富性、多樣性、延異性,需要建設主體在融合發展實踐冷靜面對、深入體驗、整體把握、理性選擇。
(三)有助于提升文旅振興文明意識
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能培養居民全新的認知理念、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產業嗅覺,樹立正確審美觀,涵養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通過彰顯個性體驗的文旅發展,引入外部資源進行闡發,增加低密度、慢節奏、短周期、近距離文旅開發興趣。
三、當前我國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具體問題
(一)新型城鄉關系落實推進不利
城鄉文旅融合所處環境日趨復雜嚴峻。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實踐,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先進與落后的、理性與非理性的、積極與消極的認知交織。根本原因在于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視角均是基于居民探索、發展,勢必要遇到價值和利益的多重考量。在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中,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基層面對社會轉型期社會問題的困惑。
(二)旅游主體原則存在缺失
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中自我認知尚不完全,自制力、承受力不強,對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目的地選擇目標不明確,認知能力與期望存在偏差,鑒別能力與情緒穩定能力相對欠缺。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最終應當由政府、城鄉居民、企業共同來推動和控制。居民才應當是融合發展的實踐主體,才最應該具備文旅融合發展主體資格。
四、推動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協同融合路徑
(一)做好頂層設計,完善融合發展空間布局
加快相關區域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改造,落實全民公約、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文旅設施建設標準。著力于紅色文旅協同機構的功能完善和服務提升,利用閑置資源建設文旅協同機構或文旅協同中心。適當建設中小型紅色文旅與體育文旅協同機構,建設社區紅色文旅協同服務驛站。堅持市場主導,企業為主體基本原則,發揮企業示范引領作用,用好城市商業綜合體等重點服務業項目區域輻射和帶動效應,完善商業配套,推進產城融合,實現康養產業與服務業融合促進。策劃新產業,引進新思想,優化新結構,轉變新方式,促進新發展。
(二)探索融合模式,找準融合發展關鍵節點
多渠道整合政策資源和資金,著力大項目發展。政府保基本、社會化為主體的文旅協同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完善城鄉文旅融合服務設施,推進與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布局、互補共享,推進社區文旅協同供給主體多元化。聚焦體育產業、文旅產業的發展現狀,滿足公眾多元化的內在需求,突出相關領域人員的專業化素養,多渠道籌集相應的服務資金,實現社區領域內文旅結合產業的市場化路徑。
(三)融入雙循環格局,完善產業鏈集群建設
搶抓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戰略機遇,加快布局智慧文旅協同,推動體育健康大數據建設和應用,統籌通信網、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康養服務結合,構建起三級文旅協同服務信息系統,實現文旅協同服務供給側和需求端高效對接,提升智慧文旅協同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馬德浩.從管理到治理:新時代體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四個主要轉變[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52(07):5-11.
[2]陳浩,劉紅軍,王存文.國家體育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區文旅振興體育智庫建設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6):235-238.
[3]范如意.社會治理創新面臨的現實誤區與對策研究——基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視角[J].區域治理,2019(03):36-37.
[4]陸大道.我國新區新城發展及區域創新體系構建問題.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8(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