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小學語文經典詩文吟誦教學實踐的策略,提出準確把握吟誦教學的實施基點、基于教材分析的教學內容選擇、根植于學情的吟誦教學實踐研究等教學建議,以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 經典詩文 吟誦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3-0035-03
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尤其是古典詩詞,《尚書·堯典》中指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由此可知,我國古代詩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詞更是如此,其最初便是由民間歌謠發展而來,自古就有“倚聲填詞”之說。后來,因為詩詞歌唱樂譜的遺失,以及詩詞創作趨于文人化,詩詞逐漸改變歌唱文學的面貌,成為一種獨立的抒情性文體,但其音樂性保留了下來。古代詩詞具有音樂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四聲、格律等概念的發現。漢字是一種具有聲調的文字,在字與字的組合中形成了獨特的聲調配合系統。在總結前人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南北朝詩人周颙、沈約提出了字有四聲(平、上、去、入)的結論,然后據此進行了大量的詩歌創作實踐,逐漸形成了詩歌創作的四聲配合規律——格律。
正因為這種獨特的音樂性,在古代就產生了“吟誦”這種誦讀方式。所謂“吟誦”,是指仿照歌唱的形式,通過有節奏、有韻律地誦讀,將詩文包含的情感充分表現出來的一種誦讀方式。在我國古代,“吟誦”是人們誦讀文學作品最主要的一種方式,具有悠久的歷史,直至近代、民國時期仍有不少文人堅持以這種方式誦讀詩文。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誦讀方式卻逐漸式微乃至無人問津。所幸的是,近年來有不少學者開始呼吁并著手在學校推廣“吟誦”誦讀法,如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陳少松開設了詩文吟誦選修課,北京師范大學、徐州師范學院、淮陰師范學院、臺灣輔仁大學聯合成立了吟誦詩社,南開大學教授葉嘉瑩常年講授吟誦,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徐健順成立了吟誦詩社且發展成了“中華吟誦學會”。在中小學教育中,也有不少專家進行了吟誦教學探索,如“素讀”經典課程創始人陳琴提出了“素讀經典”教學法,上海名師戴建榮進行了吟誦朗誦法研究,等等。目前,“國學熱”“經典誦讀熱”和“私塾復興”等現象相繼出現,國家大力推廣“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也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普遍歡迎,這些都為“吟誦”的傳承和發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此背景下,學校該如何做好吟誦教學工作,是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為此,我校于2018年申報立項了課題“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經典詩文吟誦實踐研究”,對吟誦方法及日常吟誦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實踐,形成了可推廣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一、準確把握吟誦教學的實施基點
“吟誦”發展至今,其所承載的內涵已經不是“一種誦讀方法”所能概括得了的。經過數千年的積累、豐富和完善,它與古人的情感心理、古代社會的歷史文化變遷等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這么說,“吟誦”在作為一種誦讀方法的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情感內涵,成了古人情感、古代文化的一種載體。正因如此,我們當下要傳承和發揚“吟誦”,所要做的便不僅僅是教給學生一些吟誦方法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吟誦”的文化功能,提高其育人效果。
(一)實施吟誦教學應立足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也就是說,小學階段語文教育應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學生的個性和人格、道德和修養、情感和智慧,這是小學階段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語用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認識能力等的綜合體現。具體而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識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等能力的發展,以及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思想觀念等內容。課標還指出,語文素養的構成包含四個方面:知識水平、個性品質、思維能力、審美情趣等是支持語文學習的基礎;學習的動機、態度、意志以及習慣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動力;語文知識、語文感悟、語文思維是學生完成語文學習的核心和關鍵;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
在采用吟誦方法誦讀詩文時,首先需要學生清楚認識字詞的正確讀音,識別新字新詞,能夠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其次需要學生充分調動自身五官的感官功能,傾聽自己和他人的吟誦,感受文本文字的色彩和聲音,理解作者的行文構思,能夠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再次需要學生發揮想象、調動情感,不斷體悟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現的情感質素,能夠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思想觀念和道德品格。因此,我們在實施吟誦教學時,應將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立足點。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始終是我們進行教學實踐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教會學生常見的吟誦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們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在吟誦過程中深入理解字詞的含義、文本的情感內涵,以及進行聽、說、讀、寫的有效訓練,真正實現了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二)實施吟誦教學應立足于學校特色文化品牌的構建
教學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認為,學校建設教學文化,除了要按照國家、地方的具體要求實施相關工作,還要緊緊結合本校的特色文化品牌發展方向,著力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符合本校師生發展需求的教學文化。因此,實施吟誦教學同樣應立足于學校特色文化把品牌的構建,使之與學校特色文化構建相適應。
南寧市中興小學自2013年9月正式辦學開始,便提出了打造“微笑教育”文化品牌的發展目標。多年來,中興小學以“優質發展,品牌追求,微笑特色”為定位,致力于培養有教養、有氣質、有愛心的“三有微笑天使(即學生)”,打造高素養、高風尚、高品質的“三高微笑使者(即教師)”,創建一所有詩意、有溫度、有氣質,能讓師生綻放幸福笑容的七彩學校。
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的這一目標,我們的課題研究便以“微笑教育”文化品牌為依托,探索中華經典詩文吟誦與“微笑詩意”校園文化相融合的路徑,不斷發展和豐富學校特色文化內涵。在實踐中,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經典誦讀活動,讓師生、家長充分理解吟誦意義和方法。如在每日晨讀、午讀活動中,各班級學生在班主任或語文教師的帶領下,以吟誦的方式誦讀《千字文》《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等古典文學經典作品;在親子家庭閱讀活動中,我們要求學生教會家長吟誦,然后由學生與家長一起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經典作品。
通過開展一系列相關活動,既在學校、家庭營造了濃厚的吟誦氛圍,讓教師、學生、家長能夠熟練掌握吟誦的技巧,又培養了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提高了學生的教養與氣質,還促進了家庭親子關系的和諧。這正與南寧市中興小學所打造“微笑教育”文化品牌相符合。
(三)實施吟誦教學應立足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是學校辦學的根本任務。也就是說,學校的每一項工作都應圍繞這一根本任務展開,實施吟誦教學也要以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旨歸。
對于吟誦教學而言,教師應該如何實現立德樹人?其突破口、著力點在哪里?經過分析研究,我們發現引導學生學習、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而要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其切入口應當在學習我國古代優秀文學作品上,特別是那些流傳千年的經典詩詞作品,開展吟誦教學是學生學習這些作品的有效途徑。課標有這樣的目標要求:小學生須背誦優秀詩文75篇,通過“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為此,我們首先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進行了系統分析和研究,同時針對不同學年段學生的學情、性格特點選編了相應的吟誦篇目,并設定了不同學年段的目標:一年級、二年級以激發興趣為目標,因此在篇目選擇上以童謠、民歌為主;三年級、四年級以培養技巧為主,因此更注重選擇韻律感更強的律詩、絕句和詞等篇章;五年級、六年級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精神人格及良好品德為主,因此我們主要從《禮記》《大學》《孟子》《詩經》等經典著作中節選語段、篇章,并適當選擇一些經典美文。
這樣設計,有兩個層面的目的:一是啟蒙開智,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13歲以前是兒童記憶力發展和智慧潛能開發的最佳時期,吟誦經典詩文對于提高兒童記憶力、注意力及開發兒童智力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二是發展個性、提升人格、樹立品德,我們根據不同學年段學生的特點選擇了合適的吟誦篇目,有利于發展不同學段學生的個性,同時我們主要是從古代經典作品中選擇吟誦篇目,這些作品是古人精神文明的結晶,有利于促進學生人格、品德的發展。
二、基于教材分析的教學內容選擇
在準確把握吟誦教學實施基點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同樣十分重要。沒有合適的內容,就難以開展有效的教育教學工作,吟誦教學也是如此。那么,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呢?我們認為,在選擇吟誦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把握住以下兩點:要基于教材,教材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媒介,是體現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育人目標的載體,而且教材是各方面專家經過大量研究和實踐的成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所以無論是什么學科的教學都應以教材為基礎;要跳出教材,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基本素材和教學方向,但由于每所學校都有自身的實際情況、生源情況以及發展目標、育人方向,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適當地跳出教材的局限,積極從本地文化、民間文學等中汲取營養,研發適合校情、師情、生情的教學內容。
一是要基于教材。我們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對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至六年級的教材進行了系統分析,發現統編教材非常重視學生吟誦能力的培養,從一年級上冊開始便選取了有關吟誦的詩篇。如一年級上冊編排有課文《對韻歌》:“云對雨,雪對風,花對樹,鳥對蟲。山清對水秀,柳綠對桃紅。”在此基礎上,我們擬定了各學年段的吟誦教學篇目和目標。(如表1)
由上表可知,教材選錄了大量古代經典詩文,這正是我們實施吟誦教學的主要素材。依據教材的具體編排,以及南寧市中興小學學生的實際,我們針對不同學年段的學生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吟誦教學目標,既體現了學生發展的梯度性,符合各學年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個性發展要求,又充分體現了吟誦教學在立德樹人、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精神品質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要跳出教材。在落實吟誦教學研究過程中,我們并沒有局限于教材,而是進行了新的挖掘,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有效的擴充和延伸。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結合教材適當增加蒙學典籍的內容,如我們增選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弟子規》,不僅強化了學生對聲律、韻調的感受,也提升了學生的審美和精神品位;二是結合教材中小學必背古詩篇目,我們增選了《敕勒歌》《木蘭詩》《竹枝詞》等樂府民歌,并從《唐詩三百首》中選取一些著名詩篇,以及加入了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詞人的詩詞名篇;三是結合教材加選了民間小調,如我們增選了南京六合鮮花調I、唐調吟文調I、敦煌歌謠等。
課外吟誦篇目的增加,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容量,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有效補充。而且,我們在選擇課外篇目時,非常重視所選篇目的音樂性,注重篇目的思想內涵,有助于推進吟誦教學的實踐。
三、根植于學情的吟誦教學實踐
關于教育教學的任何研究都應落實到教學實踐,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并通過實踐進行檢驗和改進、完善。我們所提的教學實踐,有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吟誦教學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教授學生知識及學習方法。在實施吟誦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開發了兩大“課堂”。利用語文學科教學課堂,要求語文教師在教授古詩文時滲透吟誦教學,教授學生常見的吟誦方法和技巧,這是一種“課堂”。如在教授蘇軾的名篇《飲湖上初晴雨后二首》(其二)時,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這首詩的平仄安排和聲調變化情況(如圖1),然后引導學生據此進行誦讀,在學生誦讀過程中指出哪些字應該重讀、哪些字需要輕讀,并告訴學生字詞輕重、聲調變化與作品情感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體會吟誦的規律,學會吟誦的方法。
學科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吟誦方法,但由于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而課時有限,不可能完全用于吟誦教學。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們成立了吟誦社團,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加入社團,繼續學習吟誦,這就是我們開設的另一種“課堂”。在吟誦社團的教學內容設計上,我們也考慮到與學科課堂的不同和互補。如在學科課堂教學中,我們注重吟誦方法的教授;而在社團教學中,除了教授吟誦方法,我們還將吟誦與音樂教學融合起來,教學生簡單的樂理知識,提高學生對字詞聲調變化的感受能力。同時,我們還在社團教學中增加了民間歌謠、小調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活動中開展吟誦教學
活動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的另一種有效方式,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活動更是不容忽視的一種教學手段。由于“吟誦”有過一段很長的沉寂時間,雖然近年來得到了國家大力提倡,也有一些專家進行相關研究實踐,但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吟誦”還是一種非常陌生的誦讀方式,加上吟誦本身具有較強的技巧性,僅靠課堂教學很難形成一種持續激發學生興趣的力量。因此,我們在大力實施課堂教學的同時,研發了一系列與吟誦相關的活動。
首先,我們要求語文學科教師在課堂中開展豐富的吟誦教學活動。針對低年級學生,我們可以開展“節拍接龍”活動。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兩句詩的節拍都是“二二三”,據此我們先讓學生以同桌為一組,按照節拍進行對讀,然后以四人為一組進行輪讀,再以男生、女生各為一組進行對讀。這樣的活動既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韻律感和語感,體會吟誦的節奏和節拍,又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吟誦興趣。經過研究積累,如今我們已經研發出如“節拍接龍”“韻律操”“唱詩賽”等廣受師生歡迎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化了吟誦教學在課堂上的開展。
其次,我們研發了全校性的吟誦系列活動,其中全校誦詩大賽、親子吟誦活動、星期一國旗下誦詩展示等活動備受師生、家長的喜愛。如親子吟誦活動,每學期開學前,學校會擬定本學期各年級學生的家庭吟誦篇目(吟誦篇目以教材篇目為主,同時適當增加課外篇目),制訂吟誦任務單(任務單內設有完成時間、完成篇目、吟誦感受、吟誦體悟等內容,每天學生與父母完成吟誦篇目后,填寫任務單),每月各班級組織一次班內親子吟誦展示活動,每學期學校組織一次親子吟誦演出活動。這些活動激發了學生持續進行吟誦的熱情,營造了濃厚的學校與家庭、師生與家長共同參與的吟誦氛圍。
自2018年“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經典詩文吟誦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至今,我們結合學校實際、生源情況等進行了深入的實踐研究,得到了“黨雪妮特級教師工作室”國學團隊力量的指導和支持,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真正實現了以吟誦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研究目標。總而言之,“吟誦”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更有深度的研究,不斷發掘其深厚的育人內涵。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廣西考試招生和教學研究專項課題“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經典詩文吟誦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18ZJY27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趙桃艷(1975— ),女,壯族,廣西崇左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市明秀東路小學,研究方向為研究漢語言文學方向。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