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銀華
摘 要:布魯納指出,主體獲得知識的表現為主動過程,作為學習者而言,其不應當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應當成為知識獲取過程當中的主動參與者。換句話說,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和保障,以此來讓教學活動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使學生在教師的悉心指點之下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進而在這一過程之中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自我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隨著數學學科在小學學習中的重要程度不斷提高,而數學是一門需要動腦的學科,不僅需要學生擁有學習能力,還要求學生有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隨著對學生綜合素養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于數學教學,小學數學教師也應該結合當下最新形勢,進行相應的創新。
一、轉變課堂模式,強化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從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影響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關鍵的因素在于學習的態度。目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他們對于數學這門課程的態度不夠積極。也就是說,在課堂上,教師只關注數學知識內容的單方面灌輸,而不關注小學生在課堂上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更不強調數學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強化,而小學生的問題在于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過度依賴教師的幫助,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由于受教學習慣和課堂模式的影響,再加上數學知識本身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大部分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依賴教師的講解,忽視自主的探究。這種被動的課堂模式所導致的種種問題對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強化產生了較大的阻礙。因此,要實現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化,先要針對性地解決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問題,化被動為主動。通過主動性的課堂模式來分階段、分部分地強化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在小學的數學課堂上可以采用主題探究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本節課涉及的重點知識點或者是知識點的生活實例來確定探究的主題。然后,教師可以圍繞主題,基于小學生的能力強化目標來設計探究活動。對于小學生而言,要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就要具備邏輯思維、求異思維、質疑的習慣以及一定的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知識總結提煉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在自主探究的課堂模式之下,以這些素質和能力的鍛煉強化為目標,設計自主探究的任務,確定小學生探究學習的形式和內容。這樣,小學生就能夠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針對性地強化這些素質和能力。只有在具備一定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參與自主學習的環節,完成自主學習的任務,才能夠產生更好的效果,這對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產生更明顯的鍛煉和強化作用。而自主探究的課堂模式本身也能夠給予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其逐步養成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營造和諧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欲望
在開展數學教學工作時,教師務必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意識到教學工作的根本目標不僅在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和數學成績,還要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了解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產生的疑惑,然后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或讓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溝通、探討,尋求問題的最佳解決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可為學生營造出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做好鋪墊。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在開展數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工作,為學生營造出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其自主學習意識。
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相關知識內容,然后讓學生以此為線索進行自主學習。對于在自主學習期間遇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積極尋求教師或同學的幫助,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還能顯著提高學生在自主學習期間的專注程度,深化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記憶,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以及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進行“圓錐的體積”的教學時,教師可利用于多媒體技術先將相關的內容展示給學生,而后讓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進一步明晰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可充分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而這樣獲取知識的方式也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從而更加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不斷提高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三、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活動
數學學習作為知識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小學生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應積極培養小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并在自主探究過程中豐富自身數學知識儲備。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數學知識過程中,應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些交流討論的時間,可以組織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深入探討。通過采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積極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培養小學生合作協調能力、數學學習積極性,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感到枯燥乏味。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小數乘法數學知識時,應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給學生合理設置一些話題:“春天到了,大家是不是都喜歡戶外活動呢?”很多學生都答是。教師繼續進行引導:“放風箏是老師最喜歡的戶外運動。假如老師去商場買風箏,每個風箏標價為4.5元,老師想買五個獎勵班級最近表現不錯的學生,那一共需要花費多少錢呢”通過教師給學生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漸列出5×4.5這個算式,并自主進行計算。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找出多種計算方法,然后教師給學生滲透小數化成整數的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吸收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相關數學理論,也能夠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自主探索的能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從問題的角度出發來探索數學知識,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振華.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12):74.
[2]周友琴.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讀寫算,2019(32):190.
[3]劉佩佩.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8(1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