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是教育的重要環節。在物理教學過程中,科學思維的培養是指使學生在學習、理解和運用科學相關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科學思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科學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學習能力。當前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存在方法僵化、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弊端,嚴重影響了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現代教師應該積極采取有效策略,切實把科學精神的培養融入教學過程,提高學生能力,提高教師教育質量。
關鍵詞:初中物理;科學精神;培養策略
一、 引言
科學精神是主體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應有的行為和思想。它包括堅持真理、創新、追求卓越的客觀現實的時代精神,
是伴隨近代科學的誕生,逐漸發展起來的科學理念和科學傳統的積淀。
在物理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論述。
二、 科學精神概述
(一)科學精神的概念
科學精神是在長期科學實踐、共同信念和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思維,它充分體現了科學活動的精神和思維方式,使人們對科學有邏輯的理解,從中得出真理。全面學習科學精神,有利于服務人類,促進社會和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在科學探索過程中,要有開拓精神和懷疑精神,鼓勵人們追求不同的文化精神,相互團結、合作,通過科學研究培育人的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極大地促進國家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二)科學精神教學要求
在我國傳統的自然科學教育中,受諸多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許多教師只關注學生的知識遷移,而如果不注意科學知識的變化和形成,就不能充分實現科學知識的價值。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和學習受到極大的阻礙,他們把科學視為知識學習的科學,這極大地制約了科學創新的發展。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的創造力和合作精神并不強,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識教育和科學精神教育的缺陷。教師在強調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同時,應
通過科學研究,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參與科學實踐活動,形成對科學技術應用的認識,產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對自然的理解,使他們能夠創造獨立的思想和創新的方法。
三、 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科學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和實踐來檢驗物理教學的內容。但是,在物理研究的道路上,許多教師并沒有反復進行科學研究,導致實驗的失敗和錯誤的結果。科學精神是教師和學生在物理實驗中應著力形成的。物理教師可以在初中物理課堂上進行有效滲透,教會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欣賞物理知識,使科學精神有效地滲透到學生的精神發展中,通過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教育內容,有效地加強學生對物理的理解。物理知識本身的學習具有規律性,科學精神的培養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思維方式,使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科學研究,深刻理解物理知識的內容,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
四、 當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
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但事實上,許多學校并沒有完全貫徹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以枯燥的理論教學為主,沒有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來龍去脈,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重理論,輕實踐
物理是最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初中物理理論化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通過實驗對物理的原理進行分析,讓學生學習物理的本質,為學習自然科學、物理和實踐奠定基礎。由于中考帶來的壓力,很多學校都放棄了物理實驗課程,專攻理論研究,提高了學業成績,但是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課堂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
初中物理涉及大量的理論知識,多為抽象意義上難以理解的部分。教師需要注意課堂講解的準確性,無論多有經驗的教師,課程都是在理論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
有些教師講課直接進入教學情境,學生不明白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與基本內容;有些教師課堂提問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學困生往往跟不上進度。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理解知識,也應該適當地多與學生交流,而不是將所有的理論知識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
(四)師生間缺乏交流互動
當前我國授課的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教師和學生有很大的距離,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導致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教師不能充分地理解學生的薄弱環節,學生因為怕受到責備有問題也不敢向教師請教。長此以往,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變少,影響教學效率。
五、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一)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事實上,如果一個學生喜歡一個老師,就會對他的課感興趣,就會努力學習這一科的知識,受歡迎的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和公開交流會更加順暢。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素質。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是在知識的教學上,還在學生的思想品質的培養上。教師應多傾聽學生的想法,多與學生交流,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在科學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自然科學教育。初中生的心理狀態直觀,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師只依據課本上課是不夠的,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科學元素,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融入物理科學精神的培養。對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物理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物理知識來解釋人類文明的發展,從遠古時代到用火器的時代,再到蒸汽機的發明引發了工業革命。
(二)培養學生客觀求實、敢于堅持真理的大無畏精神
教師要培養學生客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是科學精神培養的重要內容。對教師來說,這是一個持久而重要的要求。青少年處在身心發展的時期,他們精力充沛、敏感、喜歡學習,而示范力量尤為重要。教師要結合物理學科的內容,在教授學生學習的同時對學生灌輸客觀、現實、敬畏真理的精神,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敬畏感,從而客觀地追求真理,勇敢地捍衛真理。比如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介紹了
“日心說”這一理論,遭到教會的反對,最終被迫害。實踐表明,通過對物理學家的歷史故事的展示,學生對課程就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學生不僅獲得了物理知識,還培養了勇敢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態度。
(三)滲透物理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物理學的發展史不僅包括物理學知識和科學研究的方法論體系,還體現了科學的態度和精神。物理學史教育可以使學生從物理學的角度認識世界,同時獲得物理知識,提高科學素養。
1. 通過物理學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在物理學史上,許多科學家致力于追求真理與科學研究。
教師應通過物理學史的教學,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通過展示物理知識從建立到應用的全過程,幫助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正確認識科技與社會的關系。
2. 通過物理學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學史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物理學史上有許多科學思想形成和發展的例子,其內容與初中物理教材密切相關。物理學的每一個重要發現都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精彩展示。教材與教學的結合,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要求的內容,還能使學生了解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過程,培養科研能力。
(四)以小組合作為手段推進學生自主學習
良好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習慣是保證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大膽提問,把集體研究作為重要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在自由討論中充分表達自己的科學觀點。此外,學生還可以在理解他人不同觀點的過程中拓寬自己的科學視野,共同進步。
物理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時,要主動融入學生的小組討論,時刻關注學生的討論學習情況,對于學生小組討論中存在的問題主動幫助其解決。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提高學習效果,也為小組成員發揮自主性提供了足夠的時間。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注意觀察學困生的小組學習情況,鼓勵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自身的作用、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
(五)開展教育評價,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學生的科學精神的培養包括學生的合作的學習,因此教師在初中物理范圍內的教育評價有利于民主科學精神的合作培養。隨著科學的發展,合作交流能力已成為學生學習的基礎。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學習更多的交流方法和探究,使他們能夠有效地進行交流。每次學習結束后,教師都應對學生進行評價,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教師在教育評價過程中應改變原有單一的書面評價模式,采取直接評價的方式,體現教育民主,提高教育效率。
科學的評價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學習興趣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也有利于學生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綜合發展。作為教師,要把教育的終極目標放在首位,評價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不僅要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評價,更要對學習能力、科學探究精神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
六、 結語
總而言之,物理教學要教給學生基本技能,在日常教育實踐中積極探索學習條件,利用豐富的資源進行教學,使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教師可通過對物理學發展史的講解,以及開展物理實驗、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等,推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探究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秀梅.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提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1.
[2]孟帥,田寶成.初中物理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674(2):250.
[3]尤建才.初中物理物理實驗課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分析[J].文存閱刊,2020(29):93.
作者簡介:吉歲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康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