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嬌 田加鵬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出,教學中既要重視結果性目標,又要把過程性目標凸顯出來。但是還是有很多教師在落實過程性目標時做得不夠,流于形式主義,即使在教案上寫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關注點仍然放在知識和技能方面,而忽視了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去落實過程性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過程性目標;教學設計;? ? 數學思維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把過程目標描述為:通過數學的學習,使得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我相信每位老師對這句話印象深刻。但在實際課堂上,很多時候知識關注知識的傳授結果,忽略知識傳授的過程。
史寧中教授在《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的講座中認為以知識為本的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結果性教育,是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得到的,這樣的教育缺少智慧。智慧表現在過程之中,會想問題、會做事情主要不是依賴教師的說教,而是依賴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讓孩子在思考的過程、做事的過程中,感悟、理解、積累經驗包括思考的經驗、做事的經驗,養成習慣。史寧中教授這話讓我想起了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比》這課例的設計。我選取這課中“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后像不像”這個片段來談談我對過程性目標落實的思考。
一、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
教材的設計,出示淘氣的照片作為主題圖,并提出以下兩個問題:問題一,觀察上面的圖片,哪幾張圖片與圖A比較像?問題二,上面這些圖片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主題圖選擇了淘氣的生活照片,形象生動展示了生活情境,學生可以通過看一看,直觀地判斷出圖片A、B、D像,圖C被壓扁太胖,圖E被拉伸太瘦,所以圖C與E都不像,所以針對問題一同學們不難得出正確結論。關于問題二單單通過主題圖,讓學生得出圖片長與寬的關系,比較困難。
針對此片段我設置了以下的過程性目標:經歷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獲得求比的方法;通過具體事例抽象出比的知識,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做了以下教學設計:
師:這些圖片的長與寬有什么關系?
(學生沒有回應,老師把主題圖處理)
師:同學們根據上圖,你能知道得到圖片的長與寬有什么關系嗎?
生:我發現圖A的長是圖B長的兩倍,寬也是。
師:還有發現嗎?
生:我發現圖A的長是圖D長的1/2,寬也是。
師:真不錯,除了兩個圖形之間長,寬的關系,圖形本身的長寬又有什么關系?
生:圖A的長是寬的1.5倍,圖B、D也是。
生:圖C的長是寬的3/8,圖E的長是寬的6倍。
師:同學們說得都有道理,那么為什么圖片A、B、D像,圖C與E都不像呢?
……
本節課以教師的教授為主,整體通過師生的問答的方式完成新知識的講解和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能讓學生比較好地學習基礎知識,一步一腳印?,F在回想起來,這就是史寧中教授說的“以知識為本的課堂”,雖然在課堂檢測學生出現“一看就會,一做就對”的現象,但學生對知識只是停留在記憶層面,時間一長就會把所學的知識忘記。我們希望學生能夠通過數學的學習,即使未來不是從事數學教育行業,但是能夠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描述世界。
而本課的設計教師有著過多的語言,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思維,且講解的部分偏多沒有很好地從學生的初始水平出發,只是從根據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這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第一次上這個課例的時候,我希望能利用課件中精美的圖片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調動積極性。但是整節課上下來,整體感覺缺乏生機,有著傳統課堂的影子。我通過反復修改教案,反復試講,最終得到了以下比較滿意的設計:
(一)強化
師:幾天前淘氣去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攝影師把圖片A進行加工,得到以下5張照片。(出示圖片)
師:觀察這些圖片,你有什么發現?
預設:這些照片有大有小,C圖片比較矮胖,E圖片比較高瘦。
(二)導入
師:哪幾張與A比較像呢?(板書:像A、B、D,不像C、E)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一起去看看攝影師是怎樣處理照片的?(播放處理視頻)。
師:C和E為什么不像,是什么的原因呢?
生:因為圖片長與寬發生了變化。(引導學生說出圖片C太胖的原因是因為長太短,E是因為寬太短)
師:原來像與不像與圖片的長和寬有關系。
(三)構建
1.探究
師:這些圖片都是長方形,我們下面長方形放在格子圖上,看看圖片像與不像與長與寬之間有什么關系?請看學習要求
學習要求:
獨立思考,完成學習單的“探究學習”部分。
2.分享
黑板展示錯誤的答案:
生:①面積關系、②相差關系、③周長關系、④相除關系(讓生走上講臺,分享自己展的想法)
師:如此多的方法,究竟誰更有說服力?同學們在小組內說一說。
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哪種方法最有說服力,最能解釋像不像。
生:我認為最后一種比較有說服力,因為圖A、B和D的長除以寬都等于1.5所以它們長得像,而圖C和E的結果分別是0.125和6所以不像。
師: 剛剛這位同學已經用除法的方法來解釋“像”與“不像”我們還可以用什么來表示“像”與“不像”呢?請同學翻開書本69頁自學第三個綠點認一認并完成學習單的第二部分“自主學習”部分。
【“像”的教學設計從看圖形的直觀感知入手,通過信息化手段把學生帶到到格子圖中得到比較準確的數數判斷,再放手讓學生在長方形的長與寬的探究中,反映的是學生認識圖形從直觀到抽象、從模糊的定性判斷到精準的定量判斷?!?/p>
重新設計這個環節后,學生的表達欲望被徹底打開,學生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舞臺。學生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最后選擇最佳的答案這個過程中在享受著學習的快樂。
原來過去我一直在關注自己怎么教,而忽略學生怎么學。在不斷地修改設計與試教中,我知道老師要慢慢“抽身”,也就是明白課堂了教學不是簡單地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是以“智慧”為核心的綜合素質培養與生成的過程,應該是充滿靈性的、有思想碰撞的、極具創造性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的給學生充足的思考、交流的空間,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一定能叫過程性目標有效落實。
二、注重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和方法的指導
當學生基本形成新的認知機構后,根據數學建模的思想,接下來就要進入應用練習的環節。一些教師在這個環節當中只是一味重視練習的結果性目標——題目是否做對了,而忽略了練習的過程性功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等作用。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題的時候,要講過程性目標充分體現出來。因為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思維是內隱的,別人是無法看得見思考的過程,所以為了將學生的思維外顯出來,在學生解答完畢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解題思路或者思考的過程,針對錯題讓學生說說錯的原因,教師再進行針對性的糾錯,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
在《生活中的比》這節課中,練習題:下面的情景中的數量能用比來表示嗎?請你試著表達出來。出來的第一幅圖是一對兄妹,哥哥的身高155cm,妹妹生1m。大部分學生很快就得出來155:100。但是有個別同學的出來的比是155:1。出現了這樣的錯誤,教師讓學生針對這樣的做法展開了說題活動。生:因為要把妹妹的1m換算成100cm,意思就是說155cm里的1指的是1cm,而1m中的1指的是1m,他們是不一樣的。要把他們換算成一樣的單位才能比。師:所以要給他們構建相同的標準,所以可以是155:100,或者1.55:1。學生在這樣的討論中明白在同類量的比的時候必須將單位進行統一,發展了學生的縝密的學習思維。
三、滲透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數學學習不只是在學習知識,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些目標也是我們所追求的,比如,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小組團結合作的精神,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態度等等。史寧中教授在《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講座中明確提出,所有的課堂都要關注四件事:一要關注學生向上的精神,二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三要關注學生創造的激情,四要關注學生社會的責任感。
在《生活中的比》的練習題:下面的情景中的數量能用比來表示嗎?請你試著表達出來。有一道題:某縣城一所學校有教師100人,學生3000人。課程學習到這里,學生基本都能用100:3000=1:30表示教師人數:學生人數。但是到這里還沒有結束,老師出示一個課件內容:根據國家有關部門規定:城市小學的師生比1:19;縣城小學的師生比1:21;農村小學的師生比1:23。老師說:假如老師是這個學校的校長,你想對現在的校長說點什么?有什么建議?當學生遲遲沒有提出有效建議的時候,老師說:你們是未來的小主人啊,要解決問題的喔,難道對我這個校長就沒有什么建議嗎?生:1:30太大了,學生太多了,建議不要那么多學生。師:難道要把一些學生轟出學校?這個建議真的是太糟糕了。師:還有誰沒有發過言,你想對我說什么?生:1:30意思說30位學生配1名老師,而規定中縣城小學21名學生配1名教師,說明這個學校的學生多,教師人數不夠,建議招多點教師。師:謝謝你,真好,我會努力補充教師隊伍,千萬別把學生轟走啊……
這整個過程中不但學習了有關寫比、化簡比,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主人翁精神的培養,還培養學生關心身邊的事情并給出積極的建議,更有在課堂中關注到每個人的學習,讓每個人都在課堂中得到表現與發展。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探索,還要注重學生學習思維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在這些過程中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滲透對學生價值觀的確立與培養,扎實落實好這些過程性目標,才能成就學生在數學中的三會:會用數學的眼睛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參考文獻】
[1]張春莉. 課已停,意猶存——突出過程性目標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新理念[J].小學青年教師,2004.(02).
(責任編輯: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