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娟
摘要:二十一世紀背景下,教育事業對家庭教育愈發關注,因為學生成長家庭占一半以上,可見其重要性。實際上,在教育系統中存在眾多問題學生,多多少少與家庭教育牽扯著關系,根據調查發現,表現形式為:忽略身心教育、監督和管理不足等,進而出現了不同心理狀況問題,即本文提到的問題學生。
關鍵詞:問題學生;家庭教育;案例調查
引言:對于教育者來說,對待學生應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所謂問題,便放棄教育,需要了解原生問題,如:家庭環境、家庭行為舉止、思想因素等,才能真正明白學生的轉變,理解那些偏激、沖動的言語和行為,進而在本質上幫助學生改善問題,加強與家庭溝通,努力營造健康成長環境。
一、問題學生的概念及種類
顧名思義,問題學生指一定年齡階段內存在的問題的學生,多伴由家庭或社會其他因素推動而形成,導致學生在思想、行為、認知等方面存在偏激、沖擊等表現,最直接的解決辦法便是與家庭共同聯手,改善其中存在的各項不足。關于問題學生的分類,總結為以下:
(一)討厭學習類
討厭學習類為常見群體,該類學生非常厭惡學習,并且心理不健康,表現為:學習差、喜歡抄襲作業、不完作業等,課堂期間不認真聽課,經常東張西望,或者影響他人學習,甚至出現逃課現象,若長久不予管理,還會選擇輟學。
(二)不遵守紀律類
該類型學生過度調皮和活躍,不服從教師管理,喜歡和學校規章制度對著干,以及對教師的開導和勸說兩耳不聞,并影響班級正常運行。可喜的是,該類學生并不十分討厭學習,在成績上也處在中等及中上等,只是單純不遵守規章制度、對他人教導不聞不問。
(三)德行問題類
德行問題是最令人擔憂的,俗話說的“先成人再成才”不能有效實現,具體表現為:打架斗毆、抽煙酗酒、罵人、偷東西、與社會人士交往等,更嚴重者還會對父母大打出手、惡語相迎,學習成績方面,自然底子差、態度敷衍。
(四)心理問題類
心理問題也是比較嚴重的,而且據研究表明青年群體的抑郁率逐年上升,是非常不健康的表現,該類學生存在:抑郁、孤僻、自閉、郁悶等情緒,且不喜歡與外界交流,甚至會表現出暴力躁動等狀況。
二、家庭教育容易出現問題的種類和案例研究
以下是對家庭教育問題和案例的分析,案例不做具體闡述,并在小標中共同出現:
(一)非打即罵的家庭教育
經數據表明,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想法,這與老一輩人思想有一定相符性,但實際上隨著時代的變化,思想早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弄不好還會相處成“冤家”。很多家庭看到孩子犯錯誤,不是第一時間矯正錯誤,而是用打罵這些方式恐嚇學生,長時間積累中,很容易出現偏激、消極等行為,并憎恨父母行為。
(二)責備型家庭教育
責備型家庭則是無形的棍棒打在學生身上,日常相處總是不斷、反復責備孩子行為、學習、生活等,時間一久自然會起到反作用,對學生心靈予以打擊,喪失自信心[1]。
(三)嘴碎性家庭教育
該類家庭最常用大道理囑咐學生,并在日常生活中嘮嘮叨叨,希望通過說話塑造學生優良品質,但因為量變與質變的轉變,學生便會產生叛逆心理,與家長和教師對著干。
(四)過分溺愛的家庭教育
因為九十年代計劃生育的原因,大多數家庭為獨生子女,容易對學生溺愛、偏愛、過分服從等,這類學生常以自我為中心,性格驕傲,認為周圍事物應該順服他,并存在自私心理。
三、改善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環境的措施
在上文中,對問題學生的家庭教育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家庭占教育比例一半以上,良好的家庭環境塑造的學生性格、品質也是良好的,若想要從根本糾正該類學生問題,要著手與家庭思想的改變,以下將總結具體措施:
(一)正確處理學生與家長的關系
新時代背景下,給予學生關愛和時間陪伴是最為重要的,兩者要建立有效溝通和交流的橋梁。學生希望與家長的關系可以是朋友、或者長輩,建立的關系是平等的,帶有尊重色彩的。雖然日常工作繁忙,但應盡力抽出時間與學生相處,可以帶領學生游玩或則在家聊天收拾家務等,并借此機會各自分享日常中歡快事、煩惱事,家長若發現學生存在學習問題、交際問題等,應給予思想開導,并與學校取得聯系,進而無形中幫助學生解決問題[2]。
(二)注重孩子性格的塑造和道德培養
眾所周知,教育這件事不全為學校責任,也要家庭參與,即教育分為家庭、學校兩種,父母作為孩子的保護傘,應在德育層面做好引導,若發生任務道德問題應沖在前面教育學生,并耐心給予思想、心靈的安慰,進而真正解決本質問題。與此同時,學生生活兩點一線,即學校、家庭之間反復重復,家長需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進而推動學生活潑、謹慎、為人處世這些常態。
(三)注重物質需求的調節
關于物質教育是亙古不變的話題,父母給予學生的物質生活,應做好各方面調節,如:不能浪費食物、不能挑食、節約水源等,植入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以及衣著方面,應穿著整潔、大方、具有青春活力,不能攀比衣物穿著。
(四)培養孩子加強、獨立的性格
父母雖有保護孩子的義務,但需情況而定,若學生一直得到父母的保護,不受風吹雨打的磨練,便不能支撐起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軟弱、不敢面對困難、對父母依賴性強等,具體為:人格未獨立、挫敗感強、容易恐懼和受驚,就像花瓶一樣易碎,或者像養在籠子里的小鳥沒有生存能力。作為家長應意識到過度保護的反作用,需要為學生創造機會獨立生活,養成堅韌不屈的性格,可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小事,并具有思維轉換能力,舉例來說:幫助學生報名夏令營、帶領學生外出旅游、引導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與此同時,家長要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因為有了自信心學生才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才能努力克服難事,為健康成長打下基礎。
結束語:綜上所述,不存在絕對的問題學生,只存在不耐心引導的家庭和學校,面對問題學生,應首先了解在家狀況及父母相處模式,其次是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多一點關愛給予孩子。文中對家庭教育進行了分析和案例研究,發現存在以下狀況:非打即罵、碎嘴、過多責備、溺愛等,這些都造成了問題學生的出現,也對應了問題學生的日常表現,作為家庭應重視學生教育,學會正確處理與學生關系,進而推動家庭交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白杰.中學生家庭教育缺失問題的研究案例[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25-25.
[2]張春燕,禹華平.對農村初中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的調查研究[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10-10.
課題項目名稱:“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的調查研究與案例研究,項目編號:CXXH1311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