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超先
摘要: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學校在幫助學生不斷進行知識學習積累的過程中應該講究所使用的教學方式,要有更加高效的教學方法,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幫助教學質量變得更高。基于此,文中以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學為例,對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初中教學進行了一定探討。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雙減政策;教學淺析
引言
中國家長對于學生的教育是極為關注的,尤其是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強,學生必須要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才能在社會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家長以及學校都在不斷加大學生身上背負的學習壓力,不但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也使其心理上染上了一定的陰霾。因此,國家提出了雙減的政策,通過對教育機構以及學校教育的嚴格規范來幫助學生能夠真正從學校學習中獲得快樂,減輕其學習負擔,提升實際教學質量。而初中學校中各科目的教學也因為這一政策的存在發生了一些更積極的改變。
一、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初中學生對于當前社會的道德規范,對于一些法律小知識有更多地了解,通過這些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最終成為更積極,樂觀,向上的個體。雙減政策下,初中教師在幫助對學生進行這門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一定的措施來幫助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更多的興趣。畢竟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本身是有著比較多的理論知識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其理論性過強對課程產生不好的情緒,在課堂上表現得不夠積極,最終影響到課程的教學效率。初中教師面對這種情況可以借助于教學情境來幫助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所講述的課程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將理論引申為更加形象化的存在,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等關聯起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以及其對于生活的感悟,真正獲得精神上的成長。
譬如說,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一節課程的主題是《增強生命的韌性》,主要是希望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表現得更加堅強,能夠更好地應對并克服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各種挫折。在進行這節課程講解的過程中如果只是講述一些空泛的理論,學生不會有太多的感觸,可能還會覺得教師“灌雞湯”,對于教學效果會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的理論內容引入更多與這一主題相關的人物故事——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嘔心寫史等等,并由學生去扮演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在課堂上演繹一些與之相關的經典故事。通過這種課堂情境創設以及幫助學生模擬感悟的方式來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對課程的主題也有更多的感悟。
二、要鼓勵學生不斷思考探索
初中教師在教導學生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鼓勵學生自己去進行思考探索,真正“鉆入”知識的內核里,理解這些知識包含的深刻含義,也幫助學生自己養成更加獨立的思維,能夠真正以辯證的思維去思考問題。過去,初中教師在教導學生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奔著學生的考試去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一直處在比較被動的角度,去接受教師直截了當的灌輸,學生能夠掌握這些知識,但卻未必對其真正理解了,自然也就無法靈活將其運用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中,這并不是我們安排這門課程的真正用意。因此在雙減政策的督促下,初中教師應該及時對過去的教學進行完善,要引導學生真正建立起法治與道德的意識與思維,學會獨立思考與積極探索,提升其人生價值觀。
舉個例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一節課程的主題是親情,教師在進行這一節課程講解的過程中不能主觀地去向學生灌輸父母有多么偉大,父母為了孩子都做出了哪些犧牲。而是應該注重于學生與父母相處時的一些細節梳理,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講述一些自己與父母相處過程中有哪些趣事,哪怕是講一講自己對于父母的牢騷,再通過對這些真實細節的分析來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父母對自己的關懷與愛護,最終真切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三、要對課堂的授課流程進行優化
雙減政策下,初中教師在教導學生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去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幫助學生有自己的理解,掌握獨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中變得更加獨立。教師可以通過對授課流程的優化與調節來幫助課程的進度更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突出課程的重點,不過與瑣碎,有條理,同時注重引用一些生動形象的事例來幫助加深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印象。
比如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一節課程是介紹社會生活規則的,教師在進行這節課程教導的過程中就可以先選取社會中一些不遵守社會規則的人物事跡,通過這些案例的引入來讓學生意識到不遵守社會規則的危害性。當然教師引入了一定的案例之后也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或者聽說過的一些相關案例——公交車上不斷打鬧,隨意闖紅燈,翻防護欄,在課堂上吃東西,上課遲到,早退,打架等等。這些本身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就息息相關,再通過這種集中的探討論辯學生對其的危害性會有更深刻地了解,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也就會更注重審視反思自己。
四、結束語
雙減政策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需要有更高的效率,更少的學習壓力,故而相關教師要注重使用更高效的教學方式,要用過案例,教學情境以及問題引導等方式來幫助學生在課堂上變得更積極,對課堂內容有更深入地思考,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宋雪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 ?現代農村科技. 2019(04)
[2]吳大世.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J]. 教書育人. 2019(20)
[3]王向榮. 《道德與法治》課中“探究與分享”活動的教學策略[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8(22)
[4]陳冬燕.跨界教學:突破道德與法治教學壁壘的嘗試[J]. 基礎教育研究. 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