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在初中化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途徑,提出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設計科學探究活動、設計有深度的問題、設計有梯度的問題串、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以及積極評價學生的表現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問題意識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初中化學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等五個維度。“問題意識”是創新思維的源泉、思維的動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發展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
然而目前初中化學課堂存在以下導致大部分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創新意識不強的五個現象:一是課堂氣氛過于嚴肅,學生不敢回答問題或提問;二是雖然教師注重讓學生回答問題,但設計的問題處于較淺層次,學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三是有一些教師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學生沒有能力回答;四是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缺乏激勵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五是教師只關注學生是否能回答問題,卻沒有關注學生是否能提出問題。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提出問題。”學生不回答問題可能有三種情況:不會答、不想答、不敢答,不提出問題也是有三種情況:不會提、不想提、不敢提。教師可以嘗試從幾個方面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中落地開花。
一、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問題意識”的生成
學生不敢回答或提問主要是因為怕答錯或提出的問題被其他同學取笑、被教師批評。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創造寬松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勇敢提問和回答,使學生不怕出錯,敢于積極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
例如在教學“常見的酸的性質”時,教師提問學生:“同學們平時見過什么酸?”有學生回答:豆角酸、辣椒酸、木瓜酸,等等,其他學生哄堂大笑。如果教師此時嚴肅批評這名回答的學生,課堂氣氛就會變得非常緊張,造成其他學生不敢回答或提問。教師可以進一步追問:“這些酸都可以食用,有誰知道這些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物質呢?”如此處理,既不會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激發學生回答的欲望,還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上。
二、設計科學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生成“問題意識”的“土壤”
針對有些學生不想答與不想提問題的現象,教師可在課堂中創設真實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再設計科學探究活動,要求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評價反思。通過探究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價反思,從而解決學生不想答與不想提問題的難題。
例如教學“化學式的計算”,教師將動畫“二氧化碳分子與甲烷分子爭論誰的質量大、誰的含碳量高,請學生做裁判”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學會計算相對分子質量,通過計算判定二氧化碳的相對分子質量大;接著教師講解例題,學生學會計算兩種分子的含碳量,判定甲烷分子的含碳量高。“學生做裁判”的活動,把比較枯燥的計算教學變成了一個有趣的活動,學生參與積極性高,踴躍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評價,提升了“問題意識”。
三、設置深層次的問題,促使學生“問題意識”在課堂中落地
課堂設計問題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知識性問題;第二層次是過程性問題;第三層次是策略性問題,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需要設計更多第二、第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維。
例如教學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是否可以用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制得二氧化碳?實驗室可用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制得什么氣體?實驗室中用什么物質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在實驗室如何制取一瓶純凈的氣體?前兩個問題都屬于知識性問題,答案唯一,學生只要記住“用碳酸鈣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這個知識點就可以回答,思維沒有得到拓展和發散,這樣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第三個問題屬于過程性問題,學生需要經過分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才能回答,有很多答案,可以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歸納小結的能力。第四個問題則屬于第三層次的問題,學生需要思考選用什么物質、選用什么裝置、可能產生什么雜質、如何除去雜質,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得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中落地。
四、設計有梯度的問題串,助力學生提升“問題意識”層次
有深度的問題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落地,但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難度過大,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學生需要運用多個知識點綜合思考才能答題,部分學生會產生畏懼心理而不想思考,無法實現“問題意識”的生成。此時教師就需要把這種難度過大的問題設計成有梯度的問題串,讓學生一步一步接近問題答案。
例如問題:實驗室可以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嗎?學生需要掌握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石灰石和稀鹽酸的狀態、反應條件,選擇裝置的理由,生成物的溶解性等幾個方面的知識,綜合考慮后才能解答,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或者沒有思路而放棄思考。
教師可以把這個問題分解為問題串:實驗室用什么物質制取二氧化碳?(稀鹽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如果改用稀硫酸,生成物與選用稀鹽酸時有什么不同?(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是否可以用稀硫酸和碳酸鈣制取二氧化碳?(硫酸鈣會覆蓋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應繼續進行,不宜選用稀硫酸)如果選用稀硫酸,你有什么改進辦法?(可以把石灰石制成粉末,硫酸鈣就不會影響反應繼續進行)
通過把復雜或難度過大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有梯度的小問題,學生的思路有明確的方向,通過一步步努力,最終解答原本難以解答的問題,學生獲得成就感,更喜歡學習化學,提升了“問題意識”的層次。
五、設計開放性的問題,為學生提升“問題意識”提供更多可能
教師設計問題的類型很多種,筆者將其歸納為三種:第一種問題,無需學生回答,或者教師自問自答,或者學生只回答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第二種問題,運用所學的一個知識點就能解決,或綜合運用之前或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能夠解決,且答案唯一;第三種問題,需要綜合運用以前或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才能解決,且答案不唯一。
例如教師教學實驗室制取氧氣時提出的一些問題:“實驗室可以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嗎?”屬于第一種問題,學生基本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不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實驗室常用什么物質制取氧氣?”屬于第二種問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有一定作用,但由于答案唯一,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發散,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實驗室制取氧氣選用的物質有什么共同特點?可以采取哪些因素制取一瓶純凈的氧氣?”屬于第三種問題,由于答案不唯一,學生需要歸納分析,從多角度思考需要運用哪些知識、可能有哪些答案、是否還有別的解決方法,這樣的問題利于思維發散,學生不僅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提出了問題,“問題意識”得以提升。
六、積極評價學生的表現,保持學生“問題意識”的長效性
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一般有以下幾種反應:第一,沒有反應或僅僅肯定學生的回答;第二,指出學生的回答不正確;第三,用言語批評學生或以一種情緒化的方式,如沮喪、惱火、厭惡等,加以口頭否定;第四,用語言表揚學生、鼓勵學生。教師對于學生課堂中的表現,尤其是學生回答問題的反饋,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影響學生的未來。對于學生的表現不置可否,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對學生予以言語批評或諷刺,更會引起學生反感,導致學生厭惡這門學科。筆者認為化學教師要盡可能表揚、鼓勵學生,使學生持久保持“問題意識”,形成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筆者原任教學校有一位男教師,教學水平較高,不足是喜歡用調侃的語言批評學生,班上一名學生對這位教師很排斥,不喜歡學化學,化學成績很差。這名學生后來調進筆者任教的班級,筆者讓他擔任化學科代表,請他幫批改練習、試卷,還經常讓他上臺講評。他逐漸變得積極、自信,課堂上非常積極回答問題或提出問題,學習成績快速提高,中考化學學科取得優異成績。
除此之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動畫等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注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促進學生思維深度和思維品質的提升,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學生逐步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劉洪利.化學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09(5)
作者簡介:黃冬艷(1972— ),女,廣西鹿寨人,教育碩士,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化學教育教學規律研究。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