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振鴻
【摘要】隨著我國高考招生改革催生出了一種全新教學形式,即分層走班教學。分層走班教學主要是指在對學生知識、能力、學習需求進行分析基礎上,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并進行合理分類,使其能在適合自己的教學進度、環境下學習知識,也便于教師因材施教,這與我國新課改、核心素養提倡的以生為主理念相協調。但從當前高中數學走班教學現狀來看,在對學生進行分類上還面臨一些問題。本文便以此展開研究,探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走班教學作用、學生分層面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分層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 走班教學? 學生分層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2-0195-02
在當前新高考背景下倒逼著教學形式、方法轉變,走班教學形式既符合新高考教育改革要求,也和我國新課程改革、核心素養教育要求相符。隨著相關教育政策落實和深入,分層走班教學在高中教學階段逐漸受到重視,對于高中數學而言,分層走班教學的實施既可凸顯學生課堂主體,也有助于促進教師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提升。然而,從當前現狀來看,在學生分層上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順應新高考教育政策,發揮走班教學作用,教師必須嚴格對待學生分層,做好相應管理工作。
1.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走班教學的作用
1.1有助于體現以生為本理念
走班教學站在學生學習實際出發,結合高中生學習認知、能力及需求等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在課堂中可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明確師生課堂關系,教師承擔著引導職責,尊重學生學習差異,使學生在科學指導下突破學習瓶頸。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在學習上自然存在個性化差異,一些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對于數學知識掌握速度較快,而有的學生則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掌握數學知識[1]。在傳統教學形式背景下,學生的學習個性得不到關注,教師往往進行統一授課,無法照顧到所有學生感受,對于數學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而言,積極性很容易遭到打擊。走班教學正是考慮到該情況,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平臺,任何層次的學生均可以受到重視,以此來提高教學針對性。
1.2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
走班教學為教師因材施教提供條件。從傳統高中數學教學不難發現,教師沒有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等實施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這一教學理念,主要是指在一致教學目標前提下,按照學生的學習個性采用針對性教學方法,最終達到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的目的。分層走班教學便是依據該原則,要求教師應考慮高中生現實情況,注重課堂實踐、探究,以長遠目光考慮學生未來發展,在尊重學生學習差異情況下實現整體教學目標,這也正是走班教學的核心意義所在。
1.3有助于補償學生個體差異
每個高中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由于經歷的事情、接受的家庭教育等存在不同,使得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自我國新課程改革后,便要求教師應關注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給予針對性指導,分層走班教學的實施進一步強調教師需采取實際行動補償學生個體差異。在對學生進行評估后,在原有行政班級前提下,按照評估結果及學生意愿進行層次劃分,再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實際,立足于就近發展區進行教學設計,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摘到果子”[2]。在這樣一種個性化學習環境下,所有學生的個體差異都能得到理解與尊重,既允許學生發揮差異化思維、采用不同方法學習相同數學內容,也允許學生的知識掌握速度有快慢之分,更利于促進高中生集體進步。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走班教學中學生分層面臨的問題
2.1班級管理難度較大
分層走班教學在給高中數學帶來諸多優勢的同時,也面臨著管理問題。走班教學需要相同層次的學生集中到一起學習,在相互競爭、互助下實現共同進步,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但學生的學習習慣、態度不同,部分學生有著不正確的學習習慣和態度,這可能影響到其他學生正常學習知識,長此以往,還可能影響該層次學生整體學習成效,這便在無形中增加了管理難度。并且,從客觀角度來看,走班教學形式下的學生比固定行政班流動性大,教師無法采用行政班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學生上課遲到、開小差等情況比較普遍,無法發揮分層走班教學作用。
2.2未掌握科學的分層方法
在高中數學落實走班教學過程中,如果在學生分層上沒有掌握科學方法,不僅無法發揮走班教學作用,反而會擴大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3]。對于高中生數學學習差異來說,差異產生的根本原因和學生認知、能力、興趣等有密切關系,這在教育中屬于合理現象。走班教學的提出正是考慮學生學習差異,以促進學生整體進步為主,但走班教學的高質量開展與分層方法有直接關系。如果教師采用同質分組方法,或在沒有任何學習依據前提下將學生分成優、中、差層次,便會對部分學生造成不良影響,不能體現走班教學根本意義。走班教學本就是按照學生學習整體情況進行分層,對于低層次學生而言,如果教師無法權衡好各層次學生關系,便會使該部分學生產生自卑心態,逐漸對學習喪失信心。相反,高層次學生會產生優越感,甚至會嘲笑低層次學生,不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溝通。因此,分層方法的應用十分關鍵,教師必須以平等目光對待各層次學生,切勿給學生貼上任何標簽。
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走班教學中學生分層的有效方法
3.1全面細致分析學生實際情況
高中數學走班教學學生分層的第一步便是全面、細致地分析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確保分層合理性。可以將學生分成高、中、低三個層次,層次劃分并不只是以考試成績為參考,而是同時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接受能力、數學基礎等。高層次學生的數學成績較優異,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均較好,中層次學生的學習成績處于中等位置,數學基礎與學習能力也均一般,低層次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均比較差。分層的實施建立在對學生十分了解的基礎上,在進行學生分層過程中,教師切勿只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由于考試成績會受考點難度、考場發揮等因素影響,無法準確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而是需結合學生日常表現、學習態度等綜合考慮后實施分層。例如,教師可以從常規性、非常規性兩大途徑充分了解、分析學生實際。常規性途徑主要包括課內觀察、提問、作業完成情況、單元檢測、學習態度、瓶頸等,非常規性途徑主要指心理測試等。通過這兩種途徑可以全方位了解高中生綜合學習實情,教師在對分析結果進行整理后,將學生分至適合的層次,既可為學生分層提供依據,又可為后續順利教學奠定基礎。
3.2采用科學分層方法
分層方法對高中數學走班教學的影響極大,因此,教師必須關注分層方法的科學應用。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自我申報方法進行科學分層[4]。該方法是指學生根據階段性教學目標進行自我定位,考慮自身實際后將分層意愿提交給教師。這種分層方法需要學生對自我數學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有著充分了解,對學生自我認知力有著較高要求,如果學生不具備正確自我認知能力,教師則應慎重考慮該方法。教師也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的方法進行分層。前者是指教師按照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進行評估,并將其分至適合的教學層次。這種方法在高中數學走班教學中比較常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該方法分層時教師切勿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后者是指學生之間結合階段性學習目標相互給出評價、交換意見,使學生均可以進入到適合的層次。此外,在學生分層過程中,教師應做好相應的心理疏導工作,使學生以客觀態度對待分層,不會因為自身處于高層次或低層次就產生優越感、自卑感,深入理解走班教學分層用意,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朝高層次奮進。
3.3做好動態管理工作
在走班教學形式下,教師在數學課堂中同樣產生著積極引導作用,需做好學生分層動態管理工作。教師應意識到分層走班教學是為了轉變傳統數學教學不良現狀,提高整體教學成效,使所有學生均能在走班教學中發展數學能力及思維。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時刻關注學生學習進度進行分組調整。在初步分組完成后,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投入各自學習中,每過一個階段教師需再次分析學生綜合學習情況,并將其調整至更適合的層次,從而使學生能得到進一步成長。例如,低層次學生學習有所進步后,需將其調整至中層次,中層次學生則調整到高層次。動態管理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只有做好動態管理工作才能發揮走班教學核心意義,在數學教學中為所有學生提供平等學習平臺,最終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形式得到轉變和更新,走班教學的實施可以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極大幫助,其以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為核心,不僅有助于體現以生為本理念,還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彌補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從高中數學走班教學學生層次現狀來看,由于班級管理難度較大,且沒有掌握科學的分層方法,導致走班教學作用遭到削弱。為解決走班教學學生分層問題,教師需全面細致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用自我申報、教師評價及學生互評等方法進行科學分層,同時亦要做好走班教學中的動態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詹立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走班教學中的學生分層問題芻談[J].考試周刊, 2020(28):2.
[2]張敏.淺議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走班教學中的學生分層[J].亞太教育, 2019(3):1.
[3]李愛芳.高中數學分層走班教學實踐探索[J].新課程研究:下旬, 2019(2):2.
[4]鮑官寶.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數學分層“走班制”教學的探究[J].中學生數理化(學習研究), 201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