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雯

摘 要:我國中小學教育進入核心素養時代,如何在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教師要研究的重要問題。本文圍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定義及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目標來定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并結合教學實踐探索課堂探究培育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個環節,從而歸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公共參與
隨著初中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全面使用,參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高中思政課程標準》),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本文以七年級上冊《網絡交往新時空》一課為例,圍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環節以及應注意的問題進行探究。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可以歸納為: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提升學生道德與法律修養,培養其規則意識、公共精神、公民意識;使其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多樣的價值觀念時,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公共參與學科素養的課堂環節
(一)聯系公共生活,創設生動真實情境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要培育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就必須將課堂與學生真實的公共生活經歷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創設的生動情境中參與討論、進行思考。創設的情境需緊密結合學生的真實生活,切忌教師想當然地僅從自身生活經歷出發、僅圍繞教材知識點設計情境或不予加工地采用教材情景資源,這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與課題相關的學生的公共生活經歷,以恰當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據此,《網絡交往新時空》活動一設計如下:
活動一:網絡交往我參與
(1)請你與同學們分享你印象深刻的網絡交往經歷或你所了解到的他人的網絡交往經歷。
(2)請你根據這些經歷歸納網絡交往有哪些特點。
(二)審視公共生活,樹立基本價值取向
要培育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就要引導學生審視公共生活實踐,從而樹立基本價值取向。在審視公共生活的過程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使其通過辯證分析對公共生活中相關常見的現象、行為形成基本價值取向,從而逐步構建及完善價值觀體系,使他們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多樣的價值觀念時,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活動二設計如下:
活動二:網絡交往我審視
小王最近結交了一位新網友,兩人志趣相投,常常聊天到深夜。有天,網友主動向小王表明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后,小王也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各種真實信息告訴網友。后來,網友發出見面邀請,約他周五晚上在某路口見面。
1.你如何看待小王網絡交往的這些行為?請說明理由。
2.小組討論:結合剛才同學們分享的網絡交往經歷與小王的經歷,審視網絡交往,請歸納網絡交往的利與弊。
(三)回歸公共生活,作出正確價值選擇
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集中體現是公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實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指導學生,有效培育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使其在面對真實公共參與情境時,能對各類復雜的情況及多樣的觀念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即能負責任地進行公共參與實踐。因此,課堂要回歸公共生活,幫助學生掌握在某一公共參與領域進行實踐的原則、技能,并幫助學會將這些原則技能靈活運用于具體的公共參與情境中。活動三設計如下:
活動三:正確網交我能行
1.小組討論:作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進行網絡交往?
2.學以致用:面對以下情境,你認為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1)經常參加的聊天室有網友主動發布了自己的照片,隨后其他網友建議聊天室成員發布自己的姓名、性別、照片、家庭住址,于是不少成員紛紛發布了自己的以上信息。這時有人說不發這些信息就是不合群,要求不發個人信息的成員退群。
(2)在微信偶然認識了一位志趣相投的網友。網友熱衷于網上各種砍價、集贊等活動,經常會發幫忙砍價、好友助力等鏈接給你,你點開發現平臺需要獲取你的手機號等個人信息,有些甚至需要輸入微信支付密碼。網友有時還會向你求助,請你幫他充值游戲幣或者借錢給他充話費等。
(3)小明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什么朋友,但在網絡上,他感到十分自由、自信滿滿,能暢所欲言并結交許多朋友,因此他認為網絡的交往勝于現實的交往,現實的交往可有可無。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公共參與學科素養注意的問題
(一)將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放于首位
公共生活不是靜止的,而是發展變化的,公共參與雖集中體現為公共生活的實踐,但對于發展變化的公共生活與實踐,其背后蘊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才是相對穩定的。以《網絡交往新時空》為例,活動一讓學生歸納網絡交往的特點,重點不在于讓學生知道并記誦平等、自主、虛擬這些特點,而是通過對這些特點的歸納讓學生感受互聯網的發展對人們生活的變革,從而培養學生積極面對社會發展新事物、積極了解并參與公共生活的情感;活動二讓學生通過小王的網絡交往行為和自身以及同學分享的網絡交往經歷歸納網絡交往的利弊,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培養在公共參與的過程中養成辯證看待各類觀點和行為的態度;活動三則讓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在網絡交往實踐中的準則,意在培養其在公共生活中的規則意識、公共精神、公民意識。
(二)要緊密結合真實公共參與實踐
公共生活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而是聯系的、具體的,所以課堂的各環節都要緊密結合學生公共參與的具體實踐經歷。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首先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公共參與實踐創設情境,以此為基礎構建課堂與學生真實生活的聯系;其次要引導學生審視這些具體實踐,從而加深學生對不斷拓展的生活的體驗,形成對公共生活的基本認識。由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因而課堂最終要回歸實踐,即引導學生通過課堂所學提升公共參與實踐。同時,教師要注意到,學生的真實公共參與實踐有時是復雜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實踐準則,還要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多樣的價值觀念時,能理清、權衡各類要素,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公共生活實踐的基本準則。
參考文獻
[1]王有鵬.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內涵及注意之點[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2):104-106.
[2]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