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斯 譚滿妹 韋程晴 陳允東 黃銀嫦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啟蒙教育,也是兒童教育的第一堂課,它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決定性作用。家庭對兒童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的、科學的、合理的,才能有效確保兒童健康成長。筆者通過“三下鄉”的實踐活動,深入農村學前兒童家庭,采用田野調查法了解農村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發展現狀,主要問題表現為: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觀念落后、父母與兒童間缺少有效的交流、家園合作意識淡薄等。本文旨在分析農村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從中提出相關教育對策,進一步促進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家園合作
家庭教育是個體成長的開端,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首要場所,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不同的教育方法會對兒童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中國家庭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學前教育機構得到不斷優化與發展,不少人逐漸把學前兒童教育的重心寄托在教育機構上,從而忽略了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直到21世紀,伴隨著新時代的來臨,中國的家長們開始初步意識到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開始注重兒童的家庭教育。在中國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大量農村人口外出務工,父母與兒童長期分開兩地,導致了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在美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父母與兒童能夠長期在一起,并且美國農村地區的家庭教育注重培養學前兒童的獨立自主能力,對兒童的教養采取與日本相似的“放手不放任”的方法,家長除保障兒童的生命安全外,在其他方面鼓勵兒童獨立面對和自我處理困難。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幼兒園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幫助家長深入了解兒童在園表現,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家園攜手共促幼兒發展。日本、英國等國家的幼兒園還根據家長及兒童的實際情況“定制”能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困難的“家庭手冊”[1]。
一、農村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
農村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即農村家庭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對0~6歲的學前兒童實施的教育和影響。研究者在暑期“三下鄉”調研中發現,粵西農村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前兒童家長教育行為不足
1.家長自身修養有待提高。模仿學習是學前兒童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家庭中,兒童最主要的模仿對象是家長。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利于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會很大[2]。農村家庭中家長文化水平偏低,不注重提升自身的修養,家長的不良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2.親子間缺乏溝通。溝通是家長與兒童之間的橋梁,研究發現農村家庭中家長與兒童之間缺乏溝通,家長對兒童的所需所求不明確,兒童難以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關愛。兒童A的家長因工作需要,每天都早出晚歸,與兒童A的交流很少。在一次離園時,兒童A在等待家長到來的過程中,教師和兒童A進行交流,問兒童A最喜歡誰,兒童A說喜歡幼兒園的小朋友,還喜歡與教師玩,當教師問及兒童A父母的時候,兒童A卻說:“我不喜歡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每天都好忙,都不和我玩,也不給我講故事。”
(二)學前兒童家長參與教育方式不科學
1.家長溺愛兒童。家長溺愛兒童,對兒童的要求有求必應。兒童B平時由母親接送,非常依賴母親,還特別愛撒嬌。當母親將兒童B送到園內離開時,兒童B總是哭鬧不止,吵著要找母親,而且挑食情況嚴重,教師與家長溝通得知,兒童B在家中特別愛看動畫片、玩電子游戲。當兒童B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兒童B就開始各種鬧騰,母親無法處理只能妥協、滿足其需求,比如給其買零食、買玩具或者讓其玩游戲等。
2.家長權威表現明顯。家長把自己的意識強加在兒童身上,要求兒童按自己的意識行事,維護自身的絕對權威。兒童C并不喜歡繪畫,而其家長卻強制要求兒童C到相關機構學習繪畫,長期以來,兒童C家長的做法壓抑了兒童C的自我意識發展。此外,家長強制兒童停止看電視、強制兒童不可隨意走動、強制兒童接受父母的決定等現象比比皆是。
(三)學前兒童家庭條件的制約
1.家庭教育資源缺乏。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生活水平較低,家庭經濟收入低。微薄的家庭收入多用于生活消費,對兒童教育資源的投入較少,較少給孩子購買積木、拼圖、卡片等玩教具和繪本讀物。農村地區沒有兒童讀書館,適宜學前兒童的游樂場所也較少。在支教中,教師發現兒童E非常喜歡小汽車玩具,向教師詢問是否能拿回家時,教師通過與兒童E交流了解其家中情況。兒童E還有姐姐和弟弟,平常兒童E穿的衣服、玩的布娃娃基本上是姐姐剩下的,而家中除少量的布娃娃和弟弟的小鈴鐺外,沒有其他玩具,父母也很少給姐姐買圖書。前幾天兒童E在超市看上了一盒漂亮的彩色筆,母親雖然答應了要送給她,卻并沒有購買。由此可見,農村家庭缺少足夠的教育資源,不能滿足兒童的發展需要。
2.留守兒童問題突出,教養責任缺位。目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有805萬人,占89.3%[3]。農村家庭養育孩子的經濟壓力大,父母為了謀生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而導致教養責任缺位的現象頻頻出現。可見,農村留守兒童人數較多,而這些留守兒童與家長長期處于分離的狀態,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導致兒童與家長之間出現了交流障礙,同時對兒童的心理造成一定影響。
(四)家園共育意識淡薄,“小學化”問題突出
農村家庭大部分家長在接送兒童時,不樂意與教師進行交談,當幼兒園邀請家長陪同兒童一起參與教學活動時,家長一般會以沒有時間為由拒絕參與或者在游戲中配合度不高。調研中研究者發現,兒童F每天都是爺爺接送的,邀請其爺爺參加親子活動時,兒童F的爺爺卻說:“沒有時間,兒童F的教育應該由教師來解決,交了學費,最后難道還要家長操心?” 同時,農村家長在“望子成龍”傳統思想的影響下,過于推崇“小學化”教育,忽視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要求教師開展拼音、算術等課程。但家長并沒有意識到以“小學化”教育方式向學前兒童“灌輸”知識,會引起兒童對學習的抵觸心理,既剝奪了兒童的快樂,也扼殺了兒童的積極性、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
二、改善農村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
針對農村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本文著重從以下幾方面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
(一)家長加強自身修養,平衡家庭與工作,積極做到親子間有效互動
提高自身修養,家長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學前兒童好模仿,模仿是學前兒童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之一,家長的言行對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一方面家長應具有自我規范意識,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當家長發現兒童有不良行為時,首先要對兒童這種不良行為進行調查,尋找其產生的關鍵原因,然后對兒童進行耐心教導,及時糾正兒童錯誤的言行,同時也要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自身是否存在此種行為,如有也要及時糾正。
協調家庭與工作的關系,履行教養職責。為了保障家庭生活開支,給予兒童更好的發展資源,農村學前兒童家長奔赴他鄉拼搏,將孩子托付給老人或親朋好友教養,家長和孩子常年異地而居,自己對孩子教養缺位,依托他人之手的教育難以符合自家孩子的發展需求,疏于管教的兒童也極易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一方面,家長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增加陪伴兒童的時間和機會,利用網絡通信工具加強親子溝通,努力盡到教養責任。另一方面, 家長要加強對兒童的教育和培養,給予兒童多方面的建議和適當的引導,為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合理安排時間,增進親子間有效互動。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在玩中學、學中玩。在農村地區,大多數家長以務農為主,早出晚歸,家長陪伴兒童玩耍的時間少,家長與兒童間缺乏溝通。用心陪伴、有效互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因此,一方面,家長應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利用空余時間多與兒童交流互動。另一方面,家長應多陪伴兒童到家周邊或稍遠地區玩耍,豐富兒童的見聞,多與兒童一起接觸自然、感受生活、增進感情。
(二)開設家長教育學堂,灌輸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
成立家長教育學堂,開設專門的親子教育課程,向家長宣傳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傳遞正確的家庭教育意識、方法,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家長進行培訓和指導,教給他們科學的教育方法,并切身參與到實際工作中來。
讓家長學以致用,關愛但不溺愛兒童,助力成長。關心、愛護孩子不僅能增進親子感情,還能提升家庭教育效果,但關愛要適度,不能變成溺愛。溺愛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阻礙兒童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導致兒童抗挫折能力差,甚至形成較多不良行為習慣。關愛但不溺愛,家長要把握好關愛的尺度提升家庭教育質量。第一,家長不輕易滿足兒童的要求,而是以激勵的方式向兒童提出合理的條件,當兒童完成或者滿足條件后,方可滿足兒童的合理要求,讓兒童懂得想要收獲則需要先付出努力。第二,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兒童遇到挫折,家長應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兒童感受到家長給予的力量,以幫助兒童樹立自信心。第三,合理培養兒童的操作能力。家長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鼓勵兒童做力所能及的事。第四,家長在日常和兒童互動時,要耐心教導兒童,讓兒童學會與同伴分享。
尊重兒童,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發展。家長應該為兒童營造一種平等、親密的家庭氛圍,給予兒童選擇的權利,為兒童建立自由成長的空間。首先,家長要端正心態,以關愛之心去對待兒童,不以家長權威強迫兒童服從自己。其次,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兒童的愛好和特長,在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尊重兒童的個人意愿和愛好,發現兒童身上的閃光點。此外,家長要注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在某些特定時段對兒童進行引導,進而能夠讓兒童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積極進行家園共育,摒棄“小學化”觀念及行為,合作助力兒童成長
幼兒園對兒童的教育需要得到家長的認可與支持。教育是時代發展的主題之一,幼兒園教育只有得到家長的認可與支持,家園共育才能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第一,家長應轉變觀念,積極配合園所開展的活動,了解兒童的在園情況。第二,要建立良好的家園合作關系,增進雙方的溝通交流。第三,摒棄“小學化”觀念,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小學化”教育缺少了對幼兒行為習慣、生活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培養,脫離了幼兒園的辦學理念,不利于兒童創造思維的形成,更不利于兒童的全面發展。因此,幼兒園首先應該制定好具有本園特色的課程及課程目標,把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課程融為一體,并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及考核,以此提高教師的能力。其次,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正確對待自身的不足,多與家長溝通“小學化”的弊端,讓家長了解到3至6歲是兒童教育的黃金時期,應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注重兒童行為習慣及人格等方面的培養,幫助家長改變其錯誤的育兒觀。此外,教育部門應該加強規范管理,擔負起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問題的責任,加強對幼兒園的管理。
(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關愛留守兒童,豐富家庭教育資源
農村經濟落后,發展緩慢,家庭教育資源不足,大大限制了農村學前兒童的發展。受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大量的人口外出務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較多。許多兒童從小就被家長留在家里,由受到父母囑托的親朋好友代為照看。長此以往,兒童缺少了家長的關愛,對兒童的成長與身心造成了傷害:兒童會感到孤獨,不愿意與外界交流,嚴重者還會進行自我傷害等。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村兒童的發展,首先,農村當地政府應該密切關注當地農村的經濟情況,為當地人民服務,精準扶貧,加大對農村家庭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村貧困家庭的福利。其次,農村家庭應聽從政府的引導,自力更生發展農副產業,努力改變家庭經濟現狀,同時農村家長要合理規劃家庭生活支出,增加教育支出,根據兒童需要購買有意義的教育資源。此外,在遠方工作長時間不能歸家看望兒童的家長,可運用網絡技術與兒童交流,了解兒童的動態,盡可能地給予兒童更多的關愛。雖然利用網絡交流猶如有一層阻隔,但卻能夠起到緩解兒童內心思念的作用。另一方面,家長應合理安排工作時間,盡可能多陪伴兒童,給兒童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林敏敏.論《中外學前教育史》[EB/OL].https://wk.baidu.com/view/dfa38e6ad1f34693dbef3e08?fromShare=1&from=singlemessage,2016-04-17/2019-03-20.
[2]李文娜,嚴仲連.美國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的經驗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8(08).
[3]倔強的旺財.國外農村家庭教育問題[EB/OL].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07543707337679227.html,2016-06-20/2019-03-20.
[4]深圳之窗.近日深圳多發兒童安全事故,家長不要留孩子獨自在家[EB/OL].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25E3PUP05258LQS.html, 2017-11-01/2019-03-20.
[5]地藏門房.淺談家長對孩子的影響:身教勝于言教[EB/OL]. http://www.hangzhou.com.cn/20080310/ca1471780.htm,2008-03-24/2019-03-20.
[6]佚名.留守兒童[EB/OL]. https://baike.sogou.com/v2254137.htm?fromTitle=%E7%95%99%E5%AE%88%E5%84%BF%E7%AB%A5,2019-02-09/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