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琦琦
摘 要: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改革提倡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新型教學理念。陶行知先生說過:關注“生態”,以學定教就是本質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在近兩年的教學過程中,立足學生“生態”實際,并根據歷史與社會教學內容,以學定教,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分層教學模式,力求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在屬于自己的“最近發展區”穩步前進。結合多年的教學實際,針對分層教學的客觀需要實施教學策略,從精心備課,設立分層教學目標;專注課堂,梯度性設問與解疑;兼顧作業,選擇性訓練與提升;尊重差異,多元化因人施評等角度入手,論述在“以生為本”理念引導下,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構建生態課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分層教學;生態課堂
歷史與社會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歷史與社會新課標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強調學生能歷史地、辯證地觀察和認識社會,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情感。筆者在執教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穿新鞋走老路”,傳統式的滿堂灌、填鴨式以及高耗低效的教學模式仍隨處可見,學生的主體地位卻時常被淹沒。新課改呼喚新型的課堂教學,新課標教學理念尤其需要注重以學定教,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一、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現狀分析
由于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特點,學生的關注度差異較大,每個學生的先天素養、教育影響和主觀努力程度也不盡相同,不同基礎的學生組合在同一個班級。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追求“均衡發展”的理念,不但會使后進生因跟不上節奏而逐步喪失信心,學優生也會因為教學內容缺乏挑戰性而大大降低學習的積極性。一個班級往往學優生較少,中等生比例最大且后進生相對集中。這就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分析學情,實施差異化的分層教學,充分尊重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地位。這既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關鍵,又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并不斷超越自我的需要。
二、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層次,開展不同層面的教學活動,并針對不同發展層次和不同需要的學生給予相應的學法指導,促使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唯一主體,是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諸要素關系的核心,也是關注的中心。其他的教學要素,都是為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而服務的,以學定教就是把學生的主體性放到優先發展的位置上。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在充分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從三個步驟落實分層教學的策略。
1.尊重——精心備課,設立分層教學目標
備課是教師上好課的前提,也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和總結教學經驗的重要環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抓好備課環節。在備課過程中,有效教學目標的確立尤為重要。常規的教學活動在簡單的“全面發展”目標的統一指導下,很難找到適合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路子。以學定教注重對學生的學情分析,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優勢和不同的興趣指向。因此,教師可以依據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將學生大致分為學優生、中等生和后進生三個層次。如何因勢利導,讓學優生乘勢而上,中等生穩步前進,后進生擺脫困境,迎頭趕上,教師必須按照學生實際情況,分層備課,鉆研課標和教材,按照“了解、掌握、運用”三種要求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和對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一課設定教學目標時,后進生只要求了解大革命的基本過程,知道大革命中重要的時間、人物、事件即可,中等生需在此基礎上感受到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群眾所起的作用,從而理解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學優生的重點應放在進一步地體會法國大革命與英國、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相比體現出的徹底性,通過拿破侖稱帝,皇權的復辟,感受革命的曲折性和復雜性。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課堂教學不能只針對某一部分學生而忽視了其他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目標的確立要面向全體學生。差異化的學情和多層次學習實踐必然要求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和特色化。
2.喚醒——專注課堂,梯度性設問與解疑
傳統課堂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學生只知結果,并沒有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的、低效的。素質教育的真諦不是讓學生成為規格一致的“標準件”,而是造就充滿活力、個性鮮明、思維活躍、勇于標新立異的一代新人。“問”是課堂活力的源泉,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尊重各層次學生的要求,比如:基礎知識要求所有學生掌握,重難點知識要求大部分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應把知識的拓展運用作為更高一級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做到提問分層、問題設計有梯度性。例如九年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擴大》,筆者這樣設計問題:結合已學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相關知識和本課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介紹:(1)說出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間、背景、作戰雙方?(關注全體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課堂參與需求。)(2)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影響及兩次大戰的不同點?(難度有一定提升,引導中等學生或后進生作答,并給予合理的肯定。)(3)結合當前朝鮮半島的局勢,試分析新的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進一步拓展,激發學優生拓展與挑戰的興趣。)問題的設計體現出了明顯的梯度性,循序漸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最大限度地保證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機會均等,充分考慮提問的廣度與深度,盡量使所有學生積極思考,各司其問,各有所得。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習慣被動接受教師傳輸的知識,對教師講解產生依賴,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得不到發揮。教師可以嘗試通過一定的訓練,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前預習,培養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明確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養成帶著問題聽課的習慣,不僅可以采用師問生答的模式,還可以多嘗試生問生答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激活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徹底的變化,不再是一個布道者,而是一個能喚起學生學習欲望、改變課堂節奏的引導者。
3.激勵——兼顧作業,選擇性訓練與提升
作業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學優生和后進生作業環節的分層和課堂教學的延伸。課后作業必須是課堂學習活動的深化和拓展。根據教學目標梯度性地設計課外作業,重在鞏固基礎知識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精心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應立足基礎知識,歷史與社會教學內容多涉及一些時間、地點、人物和典型事件等,作為基礎知識,要求每個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選做題應該側重于探索性、開放性習題,尤其是引入部分與當代社會問題和時政緊密相連的知識內容,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主要目的是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自主選擇,堅持導優輔差,這樣既能使全體學生各有所得,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
4.贊賞——尊重差異,多元化因人施評
作業批改與評定中,教師需要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標準,及時肯定后進生的點滴進步,采用表揚和鼓勵等多種方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中等生可采用一些激勵性的評價,指出不足,指明方向,使其對自身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引導他們積極向上;對學優生采用競爭性評價,提高其競爭意識,促使他們不斷超越自我,最大限度地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提高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
以學定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強調的是學生的“學”,學生作為課堂的唯一主體必須成為教師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要求教師從以往的“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課堂設計模式中轉變過來,關注學生的學情分析,把握學生的學習信息,遵循學生學習認知規律,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特點,提出相應的要求,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完成教學目標。同時教師應始終謹記“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對學生付出真情,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尤其是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相信他們的潛力,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摒棄“精英主義”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教學只關注學優生的做法,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關懷,都能夠信心滿懷地學習歷史知識,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素質教育大力提倡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但“減負”不意味著降低教學質量,而是要在減負的基礎上提高教學效率,增效的關鍵就在于學生本身。蔡林森校長說:“教育工作者不是要去塑造學生,而是提供條件,教育只是提供外因,學生自己才是內因,但外因要有利于內因的發揮,要順其自然,我們要根據內因的需要,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最好的條件。”初中生接觸的知識面相對狹窄,學習主動性比較差,個體差異與層次感明顯,這就要求一線教師采取各種途徑,轉變教學理念,關注“生態”,以學定教,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長友.中學歷史“分步遞進、分層達標”教學模式的運用:2019年江蘇高考歷史卷第5題引發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2020(2):64-66.
[2]鄭志學.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分層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259.
[3]李靜.“最近發展區”理論在高中歷史概念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D].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19.
[4]林慧.如何提升初中生歷史學習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48-49.
[5]呂小萍.核心素養引導課堂教學: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