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靜
摘 要: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的收錄形式通常都是以特定主題為單元編撰教材。故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打破單篇文章教學的束縛引導學生展開群文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使學生通過系統的閱讀示范掌握語言文字的建構技巧。對小學中年段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與習作教學的整合對策展開分析,希望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整體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中年段;群文閱讀;習作教學;整合對策
閱讀是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來豐富自身見聞,進而以寫作的形式將自身對世界的認知表達出來。然而現階段,小學中年段的學生語句組織能力薄弱,同時無法將閱讀與習作聯系在一起,故此,現階段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展開“讀寫結合”“以讀導寫”,如此才能夠開闊學生的創作思路,并提高學生的習作技巧。
一、群文閱讀的內涵
群文閱讀是當下一種極為有效的閱讀教學措施,它是指將題材相似的一組文章進行整合,同時結合不同的閱讀要求對學習目標以及知識框架進行構建,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式的閱讀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去總結知識信息,進而系統地去掌握文章中蘊含的知識信息,使學生切實掌握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與方法。除此之外,群文閱讀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幾篇類似的文章進行組合教學,還需要教師透過文字表面地去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以及形式結構,同時尋找文章彼此之間的“呼應”關系,使學生不僅僅能夠借助知識遷移的方式去透徹領悟文章內容,同時還能夠通過分析文章的創作手法來提升自身的習作能力[1]。
二、群文閱讀與小學中年段習作教學整合對策
(一)有結構地呈現群文,遷移習作方法
知識遷移理論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某一場景下產生的知識信息應用到另一處學習場景之中,并借助既有經驗去幫助自身理解新的知識內容。然而,知識遷移的特定要求便是強調兩種學習場景之間需要在過程、性質、方法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如此才能夠保證遷移的順利實現。故此在指導學生“以讀導寫”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吸收習作技巧,通過將文本結構拆解式的解讀,幫助學生實現由閱讀到習作的知識遷移[2]。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為例,在第三單元的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明確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童話,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教材中的童話故事來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去構建屬于自己的專屬童話世界。同時也要系統為學生介紹童話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的一些獨特手法與形式,以此來引導學生詳細地了解童話文本的創作特點。以課文《那一定會很好》和《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在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系統地梳理兩篇文章的故事結構,如圖一,圖二。
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難發現兩篇文章都在某一情節上進行了大量的反復描寫,并且在寫法與技巧運用上存在很大的相似之處。但這種重復并不是完全的復制以及描述,而是在特定的結構上不斷發生變化,如此就導致故事情節看似一成不變,但實際上每一段落都緊緊圍繞主題,并且驅動故事情節不斷發展。在幫助學生認識到這一種簡單的童話故事創作結構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照課文結構的形式,嘗試去自行習作創編,進行由讀到寫的遷移演練,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掌握此種創作技巧。
(二)有對比地呈現群文,豐富習作技巧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本內容具有較強的規律性,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文本當中存在的相似之處,同時也要結合不同文章的特點,引導學生去分析文章創作中的不同習作手法,如此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化,使學生在積累大量習作素材的同時,也能夠尋找到更適合自身的習作手法,從而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3]。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蝙蝠和雷達》和《蟋蟀的住宅》這兩篇文章為例,同樣是寫物的兩篇文章,二者在創作風格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故此教師可以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去尋找兩篇文章的異同之處,同時引導學生去積累文章的創作手法以及優美詞句,進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描述身邊的一些事物,如此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不同問題的了解,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形成獨特的寫作風格。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在提高小學生習作水平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將群文閱讀與習作教學整合到一起,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并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參考文獻:
[1]柯麗雅.基于群文閱讀的習作教學探究:以“開篇巧設懸念”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4):247.
[2]陳琳琳.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7):125.
[3]邱桂云.群文閱讀視域下“模仿寫作”的兩個維度[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