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香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需要立足分層探索,構建分層練習,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著眼分層評價致力于關注個體差異,旨在為小學數學差異化教學提出對策,以此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培養能力
一、立足分層探索,促進學生思考
在小學課堂上,整體化為基本趨勢,如此無疑阻礙了學生差異化成長,由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吸取教訓,革新教學。教師應在承認差異的前提下把握學習過程的動態變化,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需求,以此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以此讓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例如,在教學“千克和克”時,為實現差異化教學,推動學生差異化成長,教師要借助課堂活動引領學生分層探索,促進學生深度思考。首先,教師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吸引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產生共鳴的基礎上,通過生活事例“一盒牙膏120克,一袋鹽500克,一個蘋果300克,小花體重28千克”以完成物體重量單位的接觸。其次,教師要呈現不同層次的活動,引領學生挑選活動。教師可以呈現小正方體、蘋果、橘子、數學書、天平秤,并且為學生呈現不同的任務表:任務表一,分出不同的物體,并比較大小;任務表二,稱出不同的物體,并梳理稱東西的過程;任務表三,稱出不同的物體,對重量單位進行比較,再總結物體大小的比較方式,由此在探索時學生可以基于其學習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索任務表,以完成探究任務。最后,教師再呈現平臺,讓學生在分享已有知識經驗的過程中強化認知,從而使得每位學生都能夠在探索過程中獲得成長。
二、構建分層練習,發展學生能力
練習是鞏固學生新知、促進學生理解深刻化、發展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設計練習時,既要引領學生鞏固新知,又要強化學生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發展。例如,教學“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時,在引領學生對數據分析與整理的方式、統計圖、統計表進行學習后,教師要有效地呈現分層練習,以發展學生能力。鑒于平均數的含義不是每位學生都能輕易掌握,如此教師可將其作為難度最高的知識進行變式練習。首先,教師可安排新知鞏固練習,引領學困生在課前自主調查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收集、整理、修正,并完成統計圖表信息的清晰呈現,進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此環節中獲得知識的鞏固。其次,為滿足中等生的發展需求,教師可安排統計圖表呈現統計結果分析練習活動,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基于生活實例自主選擇統計表,還要求學生能對統計圖表的結果形成自己看法,以此推動學生學習過程實踐化。最后,為滿足優生學習和發展需求,教師可安排學生對復雜生活信息進行有效整理,并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指標反映總體情況。
三、著眼分層評價,激發學生進步
評價既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了解,也是引導學生、激發學生、保護學生自尊心、提升學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徑。為實現分層評價,教師須立足學生目標呈現不同性質的任務。在學生完成任務時,教師要有創造性地評價,以此幫助學生克服學習自卑感,以表揚鼓勵的形式幫助學生找到閃光點,肯定他們的進步,使他們消除學習無助感。教師還要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格要求能力較好的學生,讓他們更加謙虛、拼搏,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辯證地看待自身,以彌補不足,并獲得全面發展。
例如,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引領學生通過數正方格的方法初步感受面積后,可有效呈現分層任務,并且引領學生在借助割補法完成多邊形面積的探索后,做好分層評價,以激勵學生進步。首先,在引領學生探索新知后,教師要呈現平行四邊形練習題,引領學生結合新知提出問題,以此產生基礎性評價。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經歷對長方形長與平行四邊形底的聯系、長方形寬與平行四邊形高的關系后,形成轉換思維,以此逐步引領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在對比中再次鞏固新知,并且獲得數學方法,推動中等水平學生和高等水平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最后,教師在收尾環節做好評價后,可為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提供平臺,引導其總結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公式,并給予其鼓勵。另外,可再通過變形題,對中等水平學生進行激勵;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要通過呈現六邊形面積變形題,引領其在探索中獲得成就感,并促進其發展,以此真正實現分層評價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發展能力,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為學生創造性地營造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增強學習信心,并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