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摘要】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開發班本課程具有重要意義,很多幼兒園以及幼兒教師進行了相應的班本課程開發嘗試。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無論是班本課程的開發還是相應課程開發價值的凸顯都不簡單。文章具體分析了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開發的難點,并提出了更為有效的班本課程開發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育;教育生態學;班本課程
從整體上來看,幼兒教育水平較以往已經有了明顯提升,小班、中班與大班的幼兒教育差異性也得到了充分尊重。近幾年,教育生態學理論不斷發展,部分教師在這一理論下進行了班本課程開發嘗試。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班本課程開發狀況并不理想,諸多難點性因素無法破解是不爭事實,大多數幼兒園與教師在班本課程開發中更是十分被動。
一、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概述
教育生態學是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的科學,教育學和生態學是它的兩個重要理論基礎[1]。教育生態學是常態教育與生態的有機聯系,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進行的班本課程開發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相應的班本課程開發能夠為幼兒教育形式的創新、內涵的豐富提供很大幫助,而且有助于提升幼兒教育有效性。另一方面,相應的班本課程開發能夠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環境認知水平,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可以看出,無論是從幼兒教育發展還是從幼兒成長的角度來看,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進行的班本課程開發十分重要。幼兒園及幼兒教師應當對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班本課程開發事宜進行更多思考。
二、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開發難點
(一)教師缺乏班本課程開發經驗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開發中的難點性因素較為多樣,其中,幼兒教師對教育生態學缺乏足夠了解,同時缺乏班本課程開發經驗而帶來的制約性影響最為明顯。教師作為幼兒教育活動的發起者和驅動者,其對幼兒教育與班級教學的認識往往直接決定幼兒教育與班級教學走向。大部分幼兒教師能夠借助網絡與多媒體教學設備驅動幼兒教育創新,但班本課程的開發更為系統和復雜,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相應課程的開發也對教師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師對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開發缺乏足夠的了解與認識,且明顯缺乏相應經驗時,其在班本課程開發中便會十分被動,這也是很多幼兒教師無法基于教育生態學理論開發班本課程的直接原因。更為嚴重的是,教師的認知存在明顯偏差時,在班本課程的開發以及相應教育教學中也容易出現一些具體問題。
(二)幼兒教育模式固化
當前,絕大多數幼兒園的幼兒教育模式十分固化,不僅嚴重制約了幼兒教育有效性的提升,而且成為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難點[2]。幼兒教育模式固化與部分幼兒教師的幼兒教育認知陳舊有一定關聯。在以往的幼兒教育認識中,一些簡單的科學文化知識講解是幼兒教育中的核心,幼兒教育需要在班級內、課堂中進行。在固化的認知與模式下,幼兒教育教學活動很難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進行,即教育生態學理論思想很難充分融入幼兒教育的全過程中。加之基礎知識講解是現階段幼兒教育中的主要形式,教師與幼兒對固化教育模式下的幼兒教育節奏、形式等都產生了明顯的依賴性。長此以往,幼兒教育更加像是簡單、機械性的重復,這一情形下教師很難基于教育生態學相關理論進行班本課程的開發。
(三)班級教學中對現有教材過于依賴
在很多幼兒園的班級教學中,教師通常依賴具體教材來講解相關知識,驅動幼兒教育活動的開展。教師對教材過于依賴大大削弱了幼兒教育的靈活性,同時加大了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開發的難度。在班本課程開發中,教材的開發是重要內容,要有效進行教材開發,需要在教學內容的拓展上進行相應努力。但從實際來看,絕大多數幼兒教師更為傾向于講解教材知識,并將教材知識的講解過程作為幼兒教育的動態過程。教師對于現有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形成了明顯依賴后,其他教學資源、內容就很難引入到幼兒教育體系之中。基于教育生態學理論驅動幼兒教育的創新以及班本課程開發時,教育內容的拓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因而教師對現有教材過高的依賴性自然會影響班本課程的正常開發。
(四)師幼之間互動交流相對較少
在幼兒教育中,師幼之間的互動交流相對較少,互動頻率與質量較低,成為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開發中的一個難點性因素[3]。教育生態學強調教育與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但單純在班級教學這一框架下,想要將教育生態學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就必須要依托教師的有效引導、師幼之間的互動以及良好的師幼關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教師在幼兒教育中機械地講解相應知識,幼兒被動接受教育成為常態,大部分幼兒不愿意主動思考,很多幼兒教師也未主動與幼兒進行深入交流。因此,師幼之間的互動交流相對較少,教師很難將互動過程作為引導幼兒思考、探究、感悟自然與生態的過程。師幼之間互動交流相對較少時,教師在班本課程開發中容易帶有更強的盲目性。
三、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開發的具體策略
(一)聯系教育生態學理論,制定班本課程開發方案
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班本課程開發中,教師應當聯系生態教育學理論制訂班本課程開發方案,特別是明顯缺乏相應經驗時,不能盲目進行班本課程開發,制訂相應方案,有步驟地開發班本課程較為可取。
例如,在某幼兒園中班幼兒的班本課程開發中,幼兒園與教師對其他幼兒園成熟的班本課程開發經驗進行了有效借鑒,同時在教育學、生態學以及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制訂出了更為貼近實際的班本課程開發方案。在明確了班本課程開發中的教育生態學思想、主題、教育內容、目標等之后,生本課程開發的順利程度大為提升。因此,幼兒園應當深入了解教育生態學理論和中心思想,在充分聯系幼兒教育實際的基礎上,制訂更為具體的班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構建“理論+實踐”的幼兒教育模式
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班本課程開發中,幼兒教師應當將“理論+實踐”的幼兒教育模式作為班本課程開發中的基本模式。幼兒教育中基礎知識的講解可以同系列區角活動、實踐活動更好地聯系在一起。“理論+實踐”的幼兒教育模式具有諸多優勢,這也是對教育生態學理論進行的具體迎合。
例如,教師可以聯系“小袋鼠”這一活動講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并創設一些在室外進行的游戲教學活動。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實踐教學的引導需要更好地聯系在一起,成為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開發的一個基本選擇。教師首先要在班本課程開發中將幼兒教育劃分為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兩個內容,在此基礎上,將理論與實踐層面的幼兒教育整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出這一新穎的教育模式的優勢與價值。
(三)聯系教材,豐富班本課程內容
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班本課程開發中,教師應當聯系教材,豐富班本課程內容。班本課程內容的確定也是相應課程開發中的重要事宜。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開發應當將幼兒作為中心,除了要迎合幼兒教育的基本需求外,還要迎合教育生態學理論。聯系幼兒教育實際可以發現,班本課程開發中選用新的教材并不可取,實際難度大也是不爭事實。因此,幼兒教師可以在特色班本課程開發的思想指導下,盡可能結合教育生態學理論開發一些特色的班本課程。
例如,在“健康·語言·社會”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聯系教材中“社會”模塊內的相應內容在網絡上搜集戶外實踐相關教學資源,諸如引入和應用環境保護相關內容,在班本課程的開發中更好地迎合教育生態學理論。
(四)結合班級教學實際,強化互動交流
結合班級教學實際,強化互動交流,這也是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班本課程開發中的重要途徑,互動交流頻率的提升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班本課程開發狀況[4]。同時,在特色性更強的班本課程開發以及課程教學中,互動交流也是十分有效的課程教學途徑。
例如,在繪本閱讀這一教學形式中,教師可以聯系繪本閱讀教學內容,基于教育生態學理論,結合一些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等與幼兒進行互動,或創設相應閱讀問題來引導幼兒思考。在這一情形下,師幼互動的過程便可以成為教育生態學理論思想不斷滲透的過程,結合一些實踐性教學活動以及一些互動性問題進行師幼互動時,則可以更好地對幼兒的自然意識、生態意識進行培養。
四、結語
幼兒園需要引導教師更為積極地進行班本課程開發,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教育活動的發起者和驅動者,需要積極進行相應的班本課程開發嘗試。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班本課程開發中,教師需要迎合教育生態學相關理論,同時要對相應的班本課程開發狀況進行審視、分析,發現并彌補相應不足。教師可以在班本課程開發中積累更多經驗,掌握更多主動權。
【參考文獻】
王文靜.幼兒園班本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08):67-68.
鄔海燕.指向“發現生活”的幼兒園班本課程建設的架構與實踐[J].東方娃娃(保育與教育),2020(02):36-38.
黃萍.幼兒園班本課程與角色游戲的整合探索[J].贏未來,2018(23):1.
楊麗.幼兒園班本課程建設思考[J].語文課內外,2019(03):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