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艷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踐行群文閱讀既可以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陶冶學生情操,讓語文知識內化為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文章從群文閱讀的價值出發,剖析了群文閱讀面臨的困境,提出了解決群文閱讀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群文閱讀;閱讀體驗;閱讀模式
群文閱讀,就是要求學生在固定時間內連續閱讀主題相關的幾篇文章。群文閱讀是對傳統閱讀教學的拓展和創新,更加關注閱讀的數量和速度,企圖通過學生閱讀量的積累來提高其閱讀與理解能力,同時關注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觀念,轉變閱讀教學方式,探索閱讀教學的新模式。
一、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一)有效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俗話說:“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堅持與積累一直都是獲取成功的訣竅,語文閱讀教學也是如此,閱讀量的積累必然會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三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得少于100萬字。其實,通過閱讀量的積累達到閱讀能力的飛躍是教育界的共識,并不受國界的限制,其他國家也非常重視學生閱讀量的積累,美國紐約州就規定小學生每年必須閱讀25本書。當前小學階段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閱讀總量大約只有15萬字左右,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群文閱讀,根據學生年齡選擇合適的題材和篇幅,要求學生一節課可以完成五篇閱讀,長期堅持,積累閱讀數量,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二)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
語文學習不應該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接受結果的知識復制,而應該重視學生的自身體驗。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和寫作。當前語文教學中,教師一節課或者兩節課只教一篇文章,學生用幾分鐘就讀完了文章內容,了解了文章基本意思,剩下的大量時間就是教師不斷地講,不斷地問,學生被迫地聽,被迫地答,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主體意識缺失,缺乏閱讀興趣。
群文閱讀主張學生在不受干擾的狀態中連續閱讀多篇文章。沒有了教師的追問,學生忙著閱讀、思考、傾聽與對話,受到閱讀的新內容的不斷刺激,會有自己獨到的體驗,對閱讀充滿期待,真正體會到語文閱讀的樂趣。
二、群文閱讀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議題選取割裂化
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一定的主題,不同單元的主題之間存在著特定的關聯。群文閱讀的素材應該參照教材內容進行合理選擇,實現多個閱讀文本與教材的完美對接。群文閱讀可以依托單元編排的特征展開,使其成為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成為激發學生探索的有效輔助資源。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選擇的文本議題完全偏離了教材的學科基準,超脫了受教群體的認知水平,導致群文閱讀因缺乏與教材的密切關聯而不能達到幫助學生深入領會課文的目的。還有些教師過分夸大群文閱讀的功能與價值,企圖用群文閱讀覆蓋或取代傳統的單篇閱讀,因而傾向于選取大量與教材并無多大關系的課外文本。結果是教師費盡心思選取了大量的無關文本,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閱讀,但群文閱讀教學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與功效。
(二)缺乏精準的問題導向
受傳統閱讀教學觀念的影響,某些教師在群文閱讀中的關注點還放在特定知識和文本符號等方面,而對學生個體閱讀體驗、情感價值及思維創造的重視不夠,學生閱讀缺少必要的理解判斷、語言重構、素養積累及文本對比的過程。有些教師設計的閱讀前置問題不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與啟發性,學生通過瀏覽文本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得直觀的信息作為答案,導致群文閱讀處于走馬觀花的淺閱讀狀態,不利于學生思維構建,影響閱讀教學的實效。還有些教師過分看重文本折射問題的異議理解,過度挖掘文本的創作價值與語言理解,從而誘發了學生作為閱讀者與文本創作者之間的理解誤差。而部分學生受自身學識、能力、觀念等因素影響,也可能曲解文本創作者的意向,從而消解了文本的相關歷史價值要素或創作的現實根基,導致文本的教育價值淡化。
(三)學生閱讀素養薄弱
非連續文本閱讀是群文閱讀的重要補充形式,能夠借助閱讀實現課外傳遞、導向拓展、材料調整等功能,從而有效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非連續閱讀具有實踐性、集中性和人文底蘊性等特征,學生可以模仿群文閱讀文本的修辭手法或表達方式進行形式多樣的寫作練習。當前群文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目標脫位,部分教師僅僅是帶領學生順串文章,固化模仿,淺嘗輒止,并沒有深入探究不同文本的結構特征、理論依據以及衍生技能,群文閱讀實際上只是單篇文章閱讀的重復和疊加,并沒有實現人文底蘊的多維分析和形象重塑。因為不同學生在知識積累、方法技能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客觀差異,教師在文本選擇、進度控制、問題設計等方面難以做到綜合把握,很多時候習慣于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代替學生的感知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的自由閱讀和價值體驗。
三、小學語文學科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緊扣主題選擇文章,增強群文的凝聚力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群”的解釋是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所以,圍繞一個主題選取文章,使多篇文章緊密聚合,是群文閱讀教學的前提條件。如果選取的文章比較散亂,沒有共同的主題,就會雜亂無章,群龍無首,造成學生思維混亂。小學語文教材以單元為單位,本身就有主題,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單元選擇、整組群文閱讀素材,也可以從文章內容、表達方式及人文內涵等角度確定主題,圍繞主題精選文章,拓展課外閱讀。
例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包括課文《夢圓飛天》《神奇的克隆》,教師應抓住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趁熱打鐵選取一些科普類的文章組織群文閱讀。又如以文章的人文內涵確定主題,可以選《車胤囊螢夜讀》《孫康映雪讀書》《懸梁刺股》《八十二歲的狀元》等名人刻苦讀書的小故事組織群文閱讀,激勵學生勵志讀書,發憤圖強。
(二)優化教學方法,推動群文閱讀模式的構建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探索閱讀模式的延伸。
第一,閱讀任務前置。閱讀材料大致可分為基礎閱讀和拓展訓練兩種,有梯度地選擇可以分別滿足不同閱讀水平學生的差異性需要,實現學生知識儲備與閱讀素材之間的完美契合。教師可以根據單元知識內容和技能發展的要求精選閱讀材料,并及時把閱讀訓練素材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嘗試性閱讀,達到對文本的表層理解。
第二,鼓勵學生自覺對文本結構進行審視和點評。對于學生在前置閱讀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閱讀與理論實踐的模式再次進行檢驗,獲取正確有效信息的同時糾正在前置閱讀中形成的錯誤觀念,從而圓滿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化認同心理,關注語文閱讀能力的內化,促進群文閱讀模式的構建。面對類型眾多的閱讀文本,教師一定要統籌把握學生心理、素材廣度、思考領域、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積極挖掘經典文本和現代讀物對學生情感和思維的塑造作用。
(三)滲透閱讀策略,提高閱讀訓練功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的學習往往比直接給予成果更加重要。閱讀教學也不例外,學習閱讀方法遠比會做閱讀練習題目重要得多。所以,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閱讀策略的滲透,教導學生學會把握文章特點,靈活運用閱讀方法,快速、有效地從眾多文字中獲取有用信息。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掌握快速從多篇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的技巧,進而掌握群文閱讀的各種策略。
群文閱讀首先要學會的閱讀策略就是快速閱讀法,短時間內面對多篇文章,較為合適的閱讀方法就是略讀、瀏覽和默讀。此外,學生在群文閱讀中要學會整合信息,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綜合等方法提取有效信息,而不拘泥于每篇文章逐字逐句地理解。如閱讀《螞蟻的路徑》《濕原蟲怎樣尋找食物》這兩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瀏覽從中提取信息,比較螞蟻和濕原蟲尋找食物所用的方法有什么異同。
(四)擴充群文閱讀,挖掘文本的價值
群文閱讀是對傳統語文教學方式的有效補充,教師應以教材知識為基礎,尋找與教材知識相關聯的補充資源。與傳統的單篇閱讀訓練相比,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深入理解文章的難度明顯增加。學生面對多篇作者不同、體裁不同、風格不同、情節不同、價值不同的文章,同時攝入大量信息可能會帶來一些疑惑,給理解文章帶來困難。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質疑的閱讀策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相互討論,各抒己見,在討論中厘清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領會相似體裁的文章在修辭、情節、價值方面的異同。相同背景下的文章往往具有相似的理念,在描述上可能具有持續性或連貫性。教師應引導學生挖掘不同作者對特定角度的描寫,以更加理性的態度來理解群文素材,真正落實群文閱讀的核心理念。
鳥兒喜歡高空,魚兒暢游大海。群文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習的一道新風景,值得教師和學生深入探究。進行群文閱讀,教師首先必須選好文章,設計好有效的問題,進而帶領學生探索群文閱讀的有效策略,挖掘群文閱讀的價值,在閱讀實踐中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李立,周金梅.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特色課程構建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05):131.
朱迎春.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的味道[J].文學教育(上),2019(02):92-93.
王倩.細讀文本,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的核心價值[J].課外語文,2020(16):24-25.
沈靜.激發興趣,養成習慣,減輕負擔[J].新課程(綜合版),2016(11):77.
楊艷.探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模式的策略[J].學周刊,2019(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