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靈利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重要性,著重探析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路徑,主要包括整合教材、優化教法、結合實踐、優化作業設計等四個方面。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綜合性教學;情境性教學;實踐性教學
從近些年的教育實踐來看,我們培養的人才并不能充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如今,國際上多數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都把以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為主體的核心素養培養作為教育的主推手。隨著新課程教育理念的廣泛推廣,中國的教育開始了全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征程。本文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內涵、重要性和培養路徑進行探索,以期更好的指導教育教學,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新型人才。
一、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共包含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維度,是最為核心的教學目標。首先,政治認同是對我國政治制度的認同,學生需要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堅定的信念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其次,科學精神是信仰科學的精神,學生需要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尊重科學、學習科學、運用科學,深度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努力為我國社會的進步奉獻力量。再次,法治意識是尊法、守法的意識,我國是法治國家,學生需要充分學習我國法治的基本內容。最后,公共參與指學生參加社會公共事務的程度與方法,學生應有秩序地、科學地行使個人權利,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公共事務,為我國社會的發展添磚加瓦。
二、培養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
高中生的思維模式與思想信念都趨于成熟,教師為避免學生走上彎路,必須要向學生傳達正確的觀念,使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下茁壯成長。核心素養的提出使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也是貫徹“立德樹人”理念的必經之路,思想政治教學若想緊貼時代發展,則必須重視各個維度的核心素養培養。同時,高中政治是面向青年學生宣傳國家大政方針的主要陣地,而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二者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新型人才。所以說,培養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對于學生個人乃至國家社會都有著極為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三、培養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路徑
(一)整合教材,開展綜合性教學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課內教學內容均可從現實生活中找到依據,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具綜合性與實用性。在教學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充分釋放課程的價值,多維度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使其具備合格的思維能力與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教師應該在綜合性的教學活動開展中,發展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培養他們對知識的整合、遷移能力。例如:在《政治生活》的教學中,教材涉及“監督”的知識點有四處,分別是第一課第二框“政治權利與義務”講到我國公民享有監督權;第二課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中我國基層民主自治涉及到對村委會和居委會的監督;第二課第四框“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講到我國公民享有民主監督權以及行使這個權利的渠道和意義;第四課第二框“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講到政府的權力由人民賦予,行使權力必須要接受公民監督。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對“民主監督”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整合歸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同時認識到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進而在情感上認同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制度。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意識。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他們運用相關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解讀教材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緊密聯系社會生活的具體事件,以生動的案例引導學生展開獨立思考,使學生借助生動的學習素材加深理解,提高綜合素養。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定期帶領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理論知識,并對某一社會現象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針對近期發生的中美貿易爭端事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中美貿易爭端造成的影響和應對措施。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聯系在一起,有利也有弊。中國對從美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是我國通過科學的宏觀調控應對貿易爭端。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通過對話協商方式解讀分歧。從哲學角度看,聯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美國的做法對中國不利、對美方不利、對全球經濟更不利。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要堅持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分清主流和支流。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是利大于弊。對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中國要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發揮主觀能動性,趨利避害。
(二)優化教法,采用情境創設的教學形式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專業性、理論性較強,學生不易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優化教學方法,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從政治現象入手,營造生動的學習情境,將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講授《新時代的勞動者》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教學情境:假如你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除了升學的考慮之外,你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生存下去,要生存下去,必須就業參與社會勞動。設問:勞動是什么?有何意義?就業有什么重要性?針對當前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你預備怎么實現自己的就業呢?國家有什么就業優惠政策?實現了就業后你會發現并不是萬事大吉,我們在工作中可能還會遭遇各種合法權益被侵害的事件,如何解決維權問題呢?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置身于實際情境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同時,關于維權問題的設置,又可以對學生進行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