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華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面臨著歷史知識的廣泛性與歷史課時有限的矛盾,迫切需要教師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而想要打造更加和諧高效的歷史課堂,教師可借助學歷案,站在學生的角度精心設計學歷案的各個模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歷案;高效課堂;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2-0056-02
充分利用課堂內外時間,優化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讓歷史課散發出蓬勃的生命力,是擺在所有歷史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歷史教師必須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而學歷案是關于學生學習經歷或過程的方案,能夠確保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并確保課堂的互動性與探究性。立足于校情、學情編寫優質的歷史學歷案,可以幫助歷史教師打造和諧高效的歷史課堂。也就是說,在編寫學歷案時,教師必須結合班級的教學背景,圍繞一個具體的學習單位,如一個主題、一個單元或一篇課文等,從期望學生“需要學會什么”出發,精心設置并展示“學生如何學會”的過程,為學生搭建學習的階梯,使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框架。一份完整的學歷案應包含以下內容:學習的主題與課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經歷、作業糾錯、學習反思等。本文結合江蘇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學歷史備課組的思考和實踐,談談歷史學歷案的模塊設置。
一、目標引領,學習有方向
學生在學習時若有明確的目標,就會像航海時有了指明方向的燈塔。因此,教師在編寫學歷案時,要為學生樹立目標。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為此,在設置學歷案的學習目標時,教師可將其主要分為“基礎認知目標”與“思維提升目標”兩大部分?!盎A認知目標”往往以顯性的形式直接呈現,展示在“自主學習”部分,主要滲透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歷史核心素養;而“思維提升目標”則往往在具體實例中以隱性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展示在“拓展提升”部分,逐漸滲透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
教師在撰寫學歷案的學習目標時,應采用“能記住”“能說出”“會運用”“能解決”等容易理解的明確用語,避免出現“了解、理解、掌握、歸納”等模糊的用語,并盡可能地使用結構圖展示學習內容的重點與難點。例如,在設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的學歷案時,學習目標可以設計為:能記住從漢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變的基本史實,能說出古代中國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認識到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
另外,教師要盡量克服空洞的說教,可以引入討論辯論、油畫賞析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價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新知和感悟,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例如,在設計“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學歷案時,教師可添加三幅油畫(《殺掉一個王》《趕跑一個王》《進口一個王》),簡明扼要地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全過程進行梳理,引導學生感悟英國革命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并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歷史上民主化、法治化進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艱難曲折的。
二、知識梳理,學習有基礎
歷史課時是有限的,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追求學習效益的最大化,結合學情進行基礎知識的梳理必不可少。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知識框架,教師在設計歷史學歷案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把握好學什么(學習內容)、怎么學(方法論)、學到什么程度(目標論)幾個方面的內容。
教師在知識梳理的基礎上,還需要關注重難點的突破。因此,教師在設計學歷案時應當對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或重組、或添加、或刪減,以圖表形式呈現一節歷史課的基礎知識與重點知識,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提高學生整合提煉歷史史實的能力。例如,在設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的學歷案時,教師就可以設置相關的表格引導學生自主梳理。
三、趣味提問,學習有興趣
歷史學科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因此歷史教師應該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以更加積極樂學的心態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調動學生興趣的方法和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如借助歷史微視頻、檔案解密、油畫漫畫、史料實證、名人故事等開展教學,也可以組織學生演出獨幕話劇,加深學生對歷史史實的理解和感悟。在設計歷史學歷案時,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搜尋可能出現的知識盲點,選取契合教學內容的名人名言、歷史圖冊、趣味問題等,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深度思考。例如,在設計“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的學歷案時,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在1787年的費城制憲會議上,美國憲法的起草者之一——富蘭克林博士,一直在琢磨主席座位后邊背景上的太陽是日出還是日落。而當富蘭克林在憲法文本上簽字后,他含著眼淚激動地說:“現在,我很高興地知道了,那是一輪噴薄東升的旭日,而不是一輪冉冉西下的落日!”那究竟是日出還是日落呢?請談談你的看法。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使學生記憶深刻。
四、合作探究,學習有方法
學歷案設計也應倡導合作探究,教師通常可以問題提煉的方式呈現,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知識以及史料進行探究。歷史教師可依據教材設計相關的探究問題,將它們置于基礎知識之后,或者在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時,將相關探究問題置于遷移題目之后。教師在設計探究問題時要提高問題的思辨性,以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設計“圣雄甘地”的學歷案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發散性問題: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傳統主義的代表,他理想中的社會是建立在印度文明并由手紡車、耕犁以及印度哲學基礎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會。對于甘地,你有怎樣的想法呢?通過思維的碰撞,學生對歷史史實以及歷史人物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五、注意層次,學習有成就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倡導因材施教、言傳身教、啟發式教學等教育教學理念,這與當今提倡的“人人皆能成才”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歷史教師在設計學歷案時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兼顧各個層次的學生。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對難易不一的學習內容進行有序展示,如設計“基礎梳理”“達B計劃”“沖A挑戰”等不同板塊,以激勵中等生,鞭策學優生挑戰更高層次,讓學困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分層次教學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學生以更加樂學善思的態度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歷史課堂也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和諧高效。
六、歸納總結,學習有反思
在歷史學歷案上,教師應關注練習后的問題歸納與反思提升。因此,在設計學歷案時,教師可在最后留出空間(空白之處),讓學生用框架式結構把本節課的學習要點(特別是練習過程中出現的考點)進行歸納總結,然后針對易錯的知識點進行反思感悟。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又能做到查漏補缺,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七、結語
綜上所述,設計符合校情、學情的歷史學歷案,需要每一位歷史教師的參與、總結和反思。教師應對相關教學資源和條件進行整合,加深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歷史核心素養,注重對學生學習潛能的挖掘,積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打造和諧高效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田國華.基于學歷案的高中歷史深度學習探究——以《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0(10).
[2]李艷.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6).
[3]宋波.高中歷史“學歷案”設計的四個核心要素[J].教學與管理,2016(13).
[4]龍益軍.淺論中學歷史高效課堂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