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倪穎
摘 要:結合上海市初中學生的寫作現狀,以支架式理論為依托,以一堂公開課為例闡述教師應當如何在寫作課上給學生一步步搭建“腳手架”,以讀促寫,通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引領其創作出既有思維品質又符合英語規范的高質量作文。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將學生放于主體地位,教師僅提供“腳手架”,對教師如何上好有思維含量的寫作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中學英語;寫作;教師
一、中學生英語寫作現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任務,即“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讓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1]。可見,中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結構包括四個維度,即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以及學習能力[1],其中,語言能力指借助聽、說、讀、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而寫作技能則是英語核心素養中語言能力所包含的內涵能力。
雖然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要求提高了,但仍有大量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不足,表現為詞匯匱乏、時態錯誤、語法錯誤、中式英語、文章結構混亂、表達不通順等。一是學生多年來習慣了漢語表達,會想當然地直接翻譯成英語,因此鬧出很多笑話,如將“紅包”寫為“red bags”等;二是學生一寫就錯,不敢寫。如此惡性循環造成了學生寫作越來越成問題。多年來,由于深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教師在有限的時間里不得不把教學重點放在詞匯、語法、聽力以及閱讀教學上,沒有足夠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有很多老師只是用背誦范文取代寫作,導致學生缺少足夠的寫作訓練和思維引領,寫作時只能生搬硬套之前背誦的范文。因此,要學會如何在課堂上幫助學生一步步寫出有品質的文章,教師可以以應用支架式教學理論。
二、支架式教學理論
20世紀50年代,認知心理學家Bruner在教育領域引入支架式概念,他首次提出“腳手架是一個臨時的建筑框架”。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S. Vygotsky)認為,兒童成長過程中有兩個發展水平:一是現有的發展水平,即兒童能獨立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二是其潛在的發展水平,即兒童在他人的幫助下可以完成。因此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即ZPD理論,此理論闡述了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與在成人指導、幫助下或在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2]。 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 在研究母親如何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過程中,發現母親給予幼兒的引導、幫助、支持就如同建筑工人建造樓房借助腳手架而完成施工建設,同時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將母親對幼兒語言發展的這種引導、幫助、支持延伸到教學領域,由此提出了“支架式”教學(the scaffolding instruction)理論。
此理論在于找準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在“最近發展區”搭建“支架”,通過支架的幫助逐步把學生的知識能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在此過程中,支架難度把控十分重要:若支架搭建過高,學生將無法企及,最終失去興趣,那么此支架就成了無效支架;反之,若支架在學生能力之下,他們將無法享受挑戰思考的過程,從而不能沉浸到積極的學習氛圍中去。
三、支架式教學理論用于英語寫作教學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支架式教學理論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到英語寫作教學中。一批批學者和教育工作者開始關注二者之間的關系并嘗試將此理論運用于課堂實踐之中,而且已經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閱讀前——提供預測支架——激發學生興趣
看著閱讀題目(A candy girl),教師問學生:大家覺得這個candy girl是什么意思?是她吃了很多糖,還是她擁有一個生產糖的公司呢?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預測,給學生提供支架,激發他們對文章內容的思考,帶著興趣進入正題。
2.只讀首尾——提供結構支架——細節的重要性
教師只給出文章的首尾,分析好內容后問學生:“大家覺得缺少了什么?”學生得出結論:“中間需要更多細節。”細節包括:她是如何才能開的這家公司呢?由此引導學生得出結論1:我們在寫作時不能只關注結論,要寫出細節(detailed description)來支撐我們的觀點。
教師摘除中間細節,給學生提供支架,讓他們意識到缺了什么內容,讓學生自己思考沒有細節的文章會給人什么感受以及我們在寫作時要加上哪些細節。筆者認為,這樣的直觀感受比教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跟學生強調“我們要提供細節來支撐主題句”觀點好得多。
3.讓學生選擇合適的下一段——提供選擇支架——相關性和連貫性
教師給出紅黃藍三段,讓學生選擇最合適的一段放在兩段話中間。如果不提供,學生很難意識到究竟哪種段落是最合適的, 其他兩段不合適的原因是什么,更不用說讓學生自己寫了。最后學生經過小組討論,選出紅色段落是最合適的。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標黃段落不合適?”學生指出標黃段落與文章內容不相關。“為什么綠色段落不合適?”學生指出意思不連貫。而反觀紅色段落,里面有很多連接詞。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2:“You should not include too much irrelevant relation.”以及結論3:“Be aware of natural and reasonable connections for coherence.”
教師沒有直接講寫作時要注意什么,而是通過選擇最合適的段落來讓學生自己思考為什么黃色和綠色段落不合適,從而引導他們得出“要注意內容相關性”及“要注意內容連貫性”兩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