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彬
摘 要: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教師按照教材的安排,逐篇講解,而這樣的方式過于單一,沒有充分發揮教材的價值。隨著群文閱讀這一方式的廣泛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也開始采取這一教學模式,而且也得到了眾多一線教師的高度認可。群文閱讀與傳統的閱讀有很大的不同,可以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部分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存在將不同文章主題、寫作方法混淆的情況。因此,在進行群文閱讀時,如何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知識體系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诖?,分析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中應用思維導圖的價值和運用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群文閱讀
思維導圖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思維工具,運用線條、顏色、圖形將主題、關鍵詞聯系起來,形成了從主干到支干的發散,層次分明,符合人類大腦神經網的結構,可以幫助人們快速理清思維脈絡。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會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是對所學知識的再次回憶和鞏固。而且,思維導圖還能夠幫助學生復習。因此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認可。
一、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中的應用價值
1.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小學生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借助思維導圖可以迅速完成閱讀任務,提煉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寫作方法等。同時還能夠將各個部分與主題相銜接,快速呈現文本結構,提高小學生的文章閱讀效率。
2.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小學生在開展群文閱讀時,需要對所有文章的知識結構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不同文章的寫作主題、中心思想、寫作手法。而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小學生可以構建清晰的知識體系,使閱讀不再充滿盲目性和隨意性,促進閱讀活動的有序開展。此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為學生挑選的文章均有一定的關聯性,是同一主題,但是屬于不同的文本類型,利用思維導圖就可以將不同文章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區分,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記憶能力。
二、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
1.利用思維導圖提升閱讀質量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大多是教師在一直講解文章的主題、分析文章中精妙詞句的運用,然后讓學生記筆記,并背誦。在這種無法自主閱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實的感悟和體驗,無法在閱讀中思考,更無法獲得認知思維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思維導圖可以降低對閱讀作品理解的難度,從而讓學生的閱讀變得更加輕松。
群文閱讀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整體美,而思維導圖也是如此。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在進行群文閱讀時能夠構建具有邏輯性的、系統的閱讀體系。如在《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群文閱讀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略讀,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情況繪制思維導圖。通過略讀,學生能夠大致了解兩篇文章所講述的內容:《爬山虎的腳》講的是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生活習性、葉子的特點,感知作者對爬山虎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生動、有趣的語言特點;《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觀察的筆記,作者語言風趣,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描寫蟋蟀和它的住宅。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精讀,并對思維導圖進行完善。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以及完善,學生能夠輕松地掌握《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的中心思想、寫作手法、情感等內容,再對兩篇文章進行對比,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結構。借助思維導圖,學生的閱讀質量會得到極大的提高,而且還能夠對閱讀材料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通過思維導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不論是全文閱讀,還是傳統的單一閱讀模式,學生都是閱讀活動的主體,因此要提高閱讀的效果,必須激發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閱讀興趣。教師在利用思維導圖教學時,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太陽》《月球之謎》的群文閱讀中,如果沒有任何的鋪墊,就讓學生開展閱讀活動,不利于學生進入閱讀狀態。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太陽、月球的相關圖片、視頻、新聞以及人類自古以來對月球和太陽的猜想,將這些內容制作成思維導圖,通過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吸引學生,讓學生將文字與圖片相結合,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中,運用思維導圖能夠讓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文章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能力。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梳理知識點,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的閱讀變得更加輕松、簡單。但教師在應用思維導圖前,需要幫助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繪制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提升閱讀質量,才能夠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曉蘭.“讀”占鰲頭 勤于表達:有感于一節群文閱讀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212-213.
[2]韋芳.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樣態及反思:基于課堂觀察的分析[J].教育導刊,2019(6):62-66.
[3]陳靖敏.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探究:以群文閱讀課“奇妙的中心句”為例[J].教育觀察,2019,8(15):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