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摘要:雖然新課改進行了十幾年,但目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仍然很不理想,許多老師怕麻煩,新瓶裝老酒,濤聲依舊,用灌輸式一刀切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得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再加上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多,缺少監管和教育,要提升質量,必須深入研究,找到能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的方法才好。作者多年“引導自學”課改實踐,探索出一條適合偏遠農村孩子學習的模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 分類指導? 引導自學? 合作探究
根據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和現代教育家何炳章先生“自育自學”的理念,2014年始,我加入了我校小學語文“引導自學”教學探索。
一、小學語文“引導自學”教學實驗開展原因
工作十多年來,語文教材改編了幾次,設備更新了幾代,而我們的教學方法似乎還是老樣子。我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仍然感受到,教師一直沒有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課堂上,教師付出多,學生收獲少,學習效率長期低下。新時代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進城務工的農民人數增加,其孩子在老家缺少監管和教育,大多數學生對學習缺乏充分地認識,自制力低下,對外界誘惑難以抵擋,大多數學習不用心,成績不理想。環境變了,學情變了,如果我們還用老方法教新時代的學生,必將黔驢技窮,處處碰壁。
二、小學語文“引導自學”教學實驗的做法
“引導自學”課型的陣地是課堂,最能觸及教師的就是教學。從“引導自學”四字中,我們就可以推測這種課型的核心就是將“引導”與“自學”有效整合,學生在老師的精心引領下,進行充分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依照課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學情,開展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引導自學課堂的根本點在學生,學生自學是基礎,教師引導是關鍵,將“講堂”轉化為“學堂”落到實處。
(一)有效分組,優化組合
將學生分成好、中、學困生三等,合理搭配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發展情況,小組成員適時進行變動。首先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綜合情況,掌握全班學生的綜合素質,把學生分成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個等級編排席位。如我把我班40位同學分成六個組。每個組選出一位組長,負責與老師和其他小組成員的溝通。教學中,老師先梳理思路,預設好自學目標,把文本的各個環節細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小任務。把一個個板塊轉化為問題,在問題設置過程中,每個小組自我商討決定,自主選擇一個或多個問題進行資料查找、小組探究。這一步主要是給課堂增添活力,以問題驅動學生初步參與感,引領他們慢慢感悟課文,主動去思考一些問題,更主要是找回他們那顆學習語文的主人公的心。
(二)從學生實際出發,確定自學目標
要想通過引導自學課讓學生學得有效,學得精準,自學目標的確定是關鍵。我們在備課時要研讀教材、教參等,根據學情選擇、確定每節課的學習目標,從而確定適合學生的自學目標。自學目標不宜太多,否則任務重,完不成;也不能太少,否則學生無事可做。這對教師要求高,課堂上顯得輕松,但課前備課任務沉重,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課中教師需要對各小組進行行之有效的引導,才能確保后面自學的有效;課后還要進行總結、反思和改進。
(三)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點撥自學得失
自學與交流,是最主要的環節,“引導自學”型課堂不同于傳統授課形式。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先自學,再小組合作交流,達成共識,最后匯報交流,確保在同一課堂內,既有面向優、中、學困生個體“分”的環節,又有面向全班“合”的過程。具體方法為:分(明確自學目標,個人自學)——合(根據自學情況,小組交流)——分(組內成員質疑)——合(再討論統一意見)——分(小組派代表匯報)——合(師生點評歸納)。這“三分三合”的教學過程,分而不散,合而不僵,不僅天衣無縫地融進了預習、自學、質疑、交流、輔導、鞏固、點評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較好地解決了優、中、學困生間個體差異的問題,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了最大發展。
在具體的語文課堂上,三維目標依然是課堂的標桿,清晰的多元目標、科學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依然是引導自學課堂的方向。首先,在引導誦讀基礎上,教師要再一次呈現問題。如:你覺得課文哪些注音和詞語需要我們掌握,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覺得讀課文時哪些句子有難度?哪些詞語句子需要我們品味,并做獨到的點評,如果好,好在哪里?該怎樣表達出這種好來?……小組交流、體會,再全班交流,教師在各組進行指導。這個環節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語文學科性和工具性的地位,強調了思維模式的梯度化。其次是師生互動,各小組合作交流,組長呈現共性的答案,各成員呈現自己個人見解。在小組呈現答案時,其他各組評價質疑,本組成員辯論,發表見解,教師即時總結提煉,呈現各種角度對文本的理解。這個環節,立足于質疑問難、抓住重難點和疑難點展開討論甚至爭論,結論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強調了課堂的選擇性和批判思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知識點、文章主題和寫作技法的深刻理解,同時完成對情感目標的落實。引導自學不僅指向課堂本身,還包括課堂預設和生成,體現了學習自主性、開放性,這是引導的自學關鍵一步。
(四)多層次鞏固自學成果
“引導自學”要求課上及時鞏固所學內容,中等生和學困生主要讓他們進行基礎題訓練,培養其理解、表達、概括能力。教師布置隨堂訓練,繼續強化教學重難點的落實,核心問題是強調文本細節,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在課外自主探究、課堂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已有較好的理解力。教師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獨立思考課文的一些本質特征和表達手法,布置課外拓展作業,一周內用多種形式去完成,各組推薦優秀作品,師生共同評價后,在班級展示。“引導自學”課堂并不是簡單熱鬧,而是科學嚴謹、有長效作用、有個性理解、動手合作的,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的。
(五)開展多元化評價
當前,核心素養已經提了好幾年,但偏遠農村小學語文評價的方式大多仍以試卷呈現。但我在考查和評價中,更多是開放式的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深入思考,勤于實踐,善于表達,探究規律,洞悉方法,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提升其閱讀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致力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不局限一次考試,不局限考試分數,多元指標,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
三、小學語文“引導自學”教學實驗效果
近六七年開展小學語文“引導自學”教學實驗,已取得可喜成績。
(一)提升了學生素養
不但我所帶的班級語文總體學業成績優秀穩定,而且在這種學習方法下畢業的學生,進入初中后學習潛力大、品質好、成績優,動手與協調能力強,深受上級學校歡迎。
(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較大發展
轉化了學困生,提升了中等生,培養了優秀生,大面積提高了教學質量。2014年我所帶的二年級1班,剛接手時成績后進,實施這種教學方法一年,取得了顯著效果,到六年級畢業,班級整體素質居全鎮前三,優生更優,中等生成績大多有不同程度提升,學困生也有一定進步,取得可喜成績。
小學語文“引導自學”教學實驗能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進行科學有效的動態分層,是一種適應以生為本和學生個體差異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