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平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再也不能把課堂當作困固學生思維的“灌輸式”課堂,單純地傳遞知識。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應在有趣的數學氣氛中、能自主學習,合作活動、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關注教給學生的數學知識是否與學生的生活有關系?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能力?倡導數學課堂要“活”起來,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才能促進學生學習的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激趣教學環節;自主學習
一、設計有趣有序的教學環節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廣泛的知識,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如果沒有學習興趣,而一味“灌輸式”學習,將會壓制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那么,如何讓課堂氣氛活躍而有序教學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創設有趣的導入
在一節數學計算活動課中,筆者曾創設這樣興趣情境談話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老師跟大家上一節數學活動課,在這節課里我想跟一些同學交朋友,提問:誰愿意跟老師交朋友?(任意請出10位學生)朋友見面,要講禮貌,握握手問聲好。但也有規定,每人只能跟其他朋友握一次手,下面我們開始握手,其他的同學要數清楚。并想一想:我們每人各握幾次手?接著讓學生表演握手。
學生順次握手問候,每人握完手后問其他同學:我握了幾次手?
教師順次板書:10+9+8+7+6+5+4+3+2+1=?
這樣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了生活畫面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選取素材,使數學課堂與學生很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的重要性,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二)組織有序的學習活動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課堂中,筆者設計如下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活動1:課前為學生同桌2人準備了一組折紙學具,里面其中有軸對稱的樹葉、蝴蝶、衣服和天安門城樓四個圖形,各圖中間都有一條折痕虛線,上課時先用課件動態出示這四個圖形讓學生觀察、說出其中的特點:左右兩邊大小一樣,圖案一樣、顏色一樣,接著讓學生從學具中拿出這四個軸對稱圖形,動手沿著虛線折一折,通過折來證明剛才課件出示的圖片所具備的特點,師生小結出什么叫軸對稱圖形?;顒?:讓學生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學剪出小樹、愛心、葫蘆等有趣的圖形,在這活動中,首先讓學生看課件,知道怎樣剪一件衣服的步驟,然后由學生自己選擇剪自己喜歡的,例如,小樹、愛心和葫蘆中的一個,接著根據折痕畫出對稱軸,最后把自己剪出的作品按組展示在黑板上。活動3:從身邊的生活中找一找哪了些圖形是對稱的,把找到的說給大家聽,并說明為什么說是對稱的,對稱軸在哪里?
這樣的一節圖形的運動課中,學生從觀察到說一說、做一做、找一找中,有趣地認識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處理方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使學生在探索中充滿了好奇心。
二、給學生互動學習的機會
如果能讓一些新知成為學生自己“探究”所得,“創造”的所得,學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會得到很好的培養和升華。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不同學習方法,掌握知識的層次也不同,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同桌或小組一起,通過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等活動來發現知識間存在的聯系,找出結論或規律,這是很好的一種教學模式。
例如,筆者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推理》這課的時候,出示數學書本第109頁例題1:有語文、數學和品德與生活三本書,其中小紅說:我拿的是語文書,小麗說:我拿的不是數學書,問題問“小剛拿的是什么書?小麗呢?”先讓學生細心讀題、審題后,再借助預設好的學習卡,組織學生同桌先說一說,自已喜歡用連線、還是列表打鉤的方法解決問題?完成后再跟同桌說出小剛拿的是什么書?小麗又拿的是什么書?你是怎樣推理出結果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學生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的熱情。對課堂中別具一格的“亮點”,要重視并加以利用和推廣,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數學學習不斷成為再發現、再創造的“搖籃”。
三、交回學生自主學習權利,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經常以“灌輸”的方式滔滔不絕地把要講的內容一直講完,讓學生在下面聽講、做筆記、抄錄后背重點等,這樣的課堂教學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當今的課堂,一般要求教師能根據不同課例的特點,鼓勵學生主動與學習伙伴一起參與學習、動手實踐操作、開口講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在旁邊做好合理的引導,課中做到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都能有效交流。教師與學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真正放下教師的“架子”,融入學生的課堂,做到即是教師,也是學生。實踐證明,教師有時適度示弱更能激發學生自己的創造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讓學習的主動權交回給每一位學生,以學生為主,教師起指導作用。
四、重視學生動手操作,驗證猜想結果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偏向于直觀思維,而且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單元內容,如果單靠教師講,課件演示,小學生很難掌握平面圖形或立體圖形的特點,因此,在教學《認識立體圖形》這一課時,可以根據不同知識點的教學組織學生動手操作,當讓學生認識圓柱、球、正方體、長方體的特征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摸一摸;當讓學生知道其中哪些物體容易滾動,就讓學生動手去撥一撥各物體,讓學生體會如何把這些立體圖形搭得又穩又高,就讓小組合作一起搭一搭、比一比。通過動手摸、擺、撥、搭的活動教學這些立體圖形的特征,學生會學得有趣、記得牢固,課堂氣氛活躍而且有序,學生學有所得,也有效提高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有效的教學活動組織是為了更好教會學生主動地、熱情地參與學習,用心組織學生通過不同的學習形式去思考、發現、領悟,才會打造出有活力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 邵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