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教育教學既需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更需要培養學生相應的學科素養和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尤其是伴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這一認知更是成為絕大多數一線教師的共識并積極的在學科教學中努力踐行。就高中地理學科而言,人地關系是這一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為此對學生進行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理應引起高中地理教師的特別重視。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及相關學者對人地協調觀素養培養的研究,結合本地區的地理學情,分別從對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價值重視、教學理念及方法的更新、第二課堂的拓展及學生視野的拓寬等方面入手,就日常地理教學中更好地進行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進行了一定的策略性分析。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人地協調觀;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學校教育教學應該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更好地培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人地協調觀作為地理教育和地理學的核心觀念,與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共同構成了高中地理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其主要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理解和判斷等,由于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中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也使得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在地理教學中具有了特別重要的價值。為此,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實踐及相關學者的研究,就日常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的培養進行了一定的策略性思考,以期總結經驗,在個人的地理教學工作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素養,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利用地理思維和方法更有效地解決各種地理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一、深刻把握培養人地協調觀素養的重要價值
在筆者看來,若希望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地理教學活動中真正地踐行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工作,就應該首先讓其深刻的認識和把握人地協調觀培養所具有的重要價值。結合個人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及思考,筆者認為培養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具有如下幾方面的重要價值:
(一)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成長和發展。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固然重要,但若缺少相應的素養和能力,則我們掌握的知識也難以真正地實現其價值,更難以為社會創造相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重視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有助于高中生更加準確的理解和把握人類生活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全面的分析人地矛盾的原因,更加科學合理的解決這一問題,以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質量。
(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面對和解決當今時代所面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踐行綠色和協調發展理念。近些年來,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在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帶來的欣喜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極端天氣頻現、草場退化、冰山融化、湖泊萎縮、江河斷流等,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都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而解決這些問題,同樣離不開人類自身的自省自覺,注重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就是途徑之一。尤其是對于青少年而言,具備這一素養有助于他們更加理智的處理人地關系,約束自己的某些行為,為自身更為后代守住青山綠水,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二、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及方法,有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新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尊重和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還需教師積極的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并努力實現二者的統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素養也應該如此,具體來說,高中地理教師可嘗試如下努力:
(一)深刻認識到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性并在教學中予以踐行。如上所述,人地協調觀的培養無論是對于學生的個體成長還是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其關系著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影響著學生的整體學習成績,也事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質量。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應秉持這一理念并適時適地的滲透這一理念,逐步地讓學生認識理解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價值并自覺地嘗試在個人的實際生活中努力踐行這一素養,從而真正內化為個人的素養和能力。
(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注重改善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努力實現有效教學。以筆者所在地區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而言,由于受教師的專業素養及地區大環境的影響,大多數高中地理教師依然堅持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偶爾采用諸如小組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但開展的情況并不理想,除此外,也有部分教師嘗試采用多媒體課件等信息化教學手段,但這種應用往往停留于低層次的PPT展示等階段,且往往是在參加各種比賽時由于比賽要求而被動的使用,即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優勢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沒有得以充分地展現。
(三)在教具的使用上,據筆者觀察,除了教材及與教材配套的地圖冊外,學生手中幾乎沒有其他的地理類學習工具,甚至連地理學習中必備的地球儀都沒有,而至于各種地理類學習軟件則更是很少或者幾乎未曾使用,學生的地理學習僅僅停留于教材之上,地理視野極為狹窄,在這種狀況下,要想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等素養就顯得極為艱巨又緊迫。
總的來說,教師應努力的通過自身素養的提高、教學方法尤其是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改善應用以及各種教學工具的使用,有效地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和學習潛能,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科的魅力并自覺投入到日常的學習之中,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若缺少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就很難真正地通過地理教學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等素養。
三、拓展第二課堂,在實踐參與過程中提升素養
人地協調觀的素養不能僅局限于學校的課堂教學,正如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所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同樣離不開學生的實踐參與。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如下的方式:一是動員學生以實踐活動的形式搜集整理本區域類與人地協調觀培養的資源,并將之進行整理分析,切實感受人地協調的重要性。以筆者所在積石山縣為例,該地區位于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界地帶,地質構造復雜、地理風貌豐富,但也曾一度存在著一系列人地不協調的出現,給人們日常的生活生產活動帶來了諸多不便,甚至是生命財產的損失。如由于本地區部分山坡地帶黃土層很薄,黃土層之下基本為厚厚的砂土層,難以有效地存貯養分和降水,加之歷史因素的植被破壞,使得植被非常稀疏,大型的樹木非常稀少,在稍微平緩的地帶以灌木叢為主,而坡度較大的地方則只有部分根系不發達的草本類植物,而村民為了生計又不得不墾荒種地,讓本就貧瘠的土地更是不堪重負,一旦遇到降雨量較大且集中的時節,就難免會發生泥石流或滑坡等自然災害現象,而大多數村居又往往依山而居,此類自然災害很容易造成財產甚至是人員的傷亡。近些年來,在政府惠民政策和財政的支持下,生活與此類地形旁的村民大多都進行了異地搬遷,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原住地的生態修復,原來以種地為生的村民更是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積極開發旅游資源,如本縣大河家鎮的大墩峽旅游開發項目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人地協調發展。筆者在地理教學中便經常性地鼓勵學生進行該方面的調查研究,除了分析上文提及的大墩峽旅游資源開發的價值外,還引導學生進行了如下方面的實地調查及分析研究,如三二家村黃河土族度假村可行性研究、保安三莊民族風情民俗旅游項目研究、積石山縣干旱山區刺椒棉椒產業發展的調查研究、大河家鎮雞蛋皮核桃種植情況調查研究等,通過此類實踐參與活動,不僅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參與能力,也提升了學生對于人地協調觀的認知與理解,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及資源的支撐,應從長遠角度考慮進行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與此同時也拉近了地理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讓高中生感受到了地理學習的價值和快樂!
四、拓展學生視野,在日常行為中踐行人地協調觀
結合筆者的教學觀察體驗及在培訓過程中與城市高中地理教師的溝通交流發現,本地區的農村高中學生視野面明顯不及城市高中學生,這與其生活經歷有著緊密的聯系,據筆者調查觀察發現,絕大多數的本地區高中生能了解的地方也基本僅限于本縣域之內,偶有部分學生去臨夏、西寧或蘭州等周邊城市,而除了臨近的青海省外,有其他省外經歷的學生則少之又少,而這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尤其是地理學科的學習。為此,筆者在日常教學中,便從如下方面積極拓展學生的視野,以求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客觀的把握人地關系,培養和提升學生視野,并鼓勵他們從力所能及的身邊小事入手踐行人地協調觀,具體建議如下:一是在日常地理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給學生介紹個人生活閱歷及日常學習過程中認識、積累和掌握的各種人文及自然地理知識,讓學生感受人地協調的重要性。如在講述環境污染與治理的相關內容時,筆者就給學生講述并分享了2010年與2019年兩次經過華北平原并在石家莊的所見所聞,并展示了不同時期拍攝的自然景觀圖片,一組是2010年陰沉充滿霧霾的城市組照,一組是2019年山清水秀的平原風光,讓學生真切的體驗了人地應該如何相處;再如給學生介紹不同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時,筆者也展示了兩組圖片,一組是南方水鄉種水稻捕魚采摘蓮藕的場景,一組是北方山村種植小麥收割玉米挖馬鈴薯的場景,通過比較,深切的感知了何為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也加深了對人地協調重要性的認知。二是倡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入手踐行人地協調觀,如節約用水、隨手關燈、不亂扔垃圾、保持教室和環境衛生等。
總之,地理教師應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通過各個層面的努力,為學生在日常及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正確地面對和處理人地關系打好堅實的素養和能力基礎。
參考文獻
[1]邱力平.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人地協調觀念的培育[J].教師,2020(18):92-93
[2]周靜.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人地協調發展觀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22):22-23
[3]錢蕓.挖掘鄉土資源,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J].天津教育,2020(13):51-52
[4]劉滄田.高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0(12):190-191
作者簡介:陶希秀.女,1981年5月生,土族,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