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世文
摘要:問題意識是小學生在學習時,對數學問題、數學理論形成的一種探究、懷疑等心理狀態,在此狀態的影響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深度、寬度會得到大幅提升,從而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問題意識可以分為顯性、隱性兩種,需要教師分別探究培養方式。鑒于此,本文將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一、顯性培養方面
(一)結合故事,激發興趣
由于小學生年紀還小,在理解數學知識點時難免有不足之處,其認知能力也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除了要講授數學概念、公式等理論內容,還應分享給學生一些數學趣味故事、數學家的生平軼事,在發展學生數學能力的同時,培養其探究興趣,助力于問題意識形成。這樣,學生便可極大拓寬自身視野,突破傳統授課形式限制。例如,在講授“圓的周長”時,教師可結合祖沖之的故事,讓學生對計算原理產生更為深入的探究興趣,激發其問題意識。
(二)設置情境,活躍思維
在既往的授課中,教師更重視對新知識點的講授,利用預設問題帶領學生思考。但是,很少有教師能將問題情境貫徹到底,滲透到授課過程的各個環節。實際上,通過設置情境,教師能讓學生跳出課本,轉變他們在課堂上的被動聽課局面,使其更為主動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性,活躍其思維。教師若想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要重視對問題情境的創設,并結合生活、故事、活動等情境,讓學生對知識內容產生更深入理解,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其問題意識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啟發提升,發展想象
數學在邏輯層面上對小學生提出了不低的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要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知識一下子傳授給學生,要重視對他們的啟發。實際上,小學生在接受陌生數學知識時,會遇到一定思維阻礙,在對其教學時,教師要重視他們思維、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從現有知識體系中發散思考,實現舉一反三,這樣能在根本上拓寬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想象,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在對學生提出啟發問題時,教師要在質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追求數量,要盡可能讓學生單獨思考,這樣比單純的灌輸教學更具價值。
例如,在教授“認識小數”后,除了講授相應的概念,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數?”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得出:“在銀行余額、買菜價格等方面,都用到了小數。”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可以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思考,并對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展開分析、想象,以一種更發散的思維理解、探究數學知識,進而逐步強化對數學知識內容的理解。
二、隱性培養方面
(一)重視課堂氛圍,打造民主環境
在很多班級中,一些學生并不敢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他們害怕自己所說的問題過于簡單,從而被大家看不起。長此以往,數學課堂將成為一潭死水,學生都不敢提問,難以及時解決相應的問題,不利于他們的數學問題意識形成。針對此情況,教師要盡可能營造一個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問出自己的疑惑,結合問題展開自由討論,這樣他們方可在暢所欲言中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思維的突破與創新。
在學生討論前,教師可以將其合理分成3-5人小組,以此增強討論效果,讓學生在合作中產生思維碰撞,營造一個活躍、趣味的氛圍。學生在討論時,教師不要只是站在講臺上,而應走到學生之間,聽取他們的討論內容,對于一些有代表性的發言、觀點實施記錄,并在學生討論結束后分享。通過這樣的形式,整體課堂氛圍將得到極大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開展合理引導,鼓勵學生質疑
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可以鼓勵將知識點說錯,然后引導學生對其產生質疑。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有效檢驗學生在數學課堂的認真度,還能了解他們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掌握水平。在授課中,對于一些已經被證實的定理,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質疑,而后引導其深入探究。通過這樣的形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這對其問題意識養成有十分不錯的促進效果。
(三)重視解題訓練,促進思維發展
思維訓練在數學授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授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解題訓練,讓學生從一個問題中探究不同的解決方式,以此發散他們的數學思維,提升育人效果。另外,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問題,這樣除了能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對發散學生思維也有很大的優化效果。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嘗試將問題意識變成學生的慣性思維,讓學生勇于質疑數學問題、數學知識,這樣才能助力他們更長久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教師可以從結合故事激趣、設置數學情境、提出啟發問題、打造民主氛圍、開展合理引導、重視解題訓練等層面入手,從顯性、隱性兩個角度開展教學,以此在無形中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李鵬圖.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課堂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學周刊,2020(08):65-66.
[2]練遠進.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