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云
摘要:自步入新時代以來,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教育結構不斷優化,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社會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且嚴格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認為,在初中教育階段,教師除應傳授給學生基礎文化知識之外,還應注意培養其素質素養。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始受到更多關注,依托于該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了新的教學目標。文章便以此為背景,對如何從核心素養出發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研究,并對優化課堂結構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課堂;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
前言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我國教育的重要內容,尤其是針對初中生而言,教師要讓學生從初中開始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初中生日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確保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提升。
1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問題及成因
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基礎教育結構不斷革新,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教育理念,認為教師應通過基礎教育,讓學生形成堅實的文化基礎,并獲得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對終身成長有益的素養與能力。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來說,它還包括對學生道德意識、健康生活理念、法治觀念三大基本素質的培養,旨在讓他們在理解和掌握道德、法治本質內涵的基礎上,學會如何構建健康生活。但是,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環境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他們更愿意控制課堂和學生,經常以“主導者”角色與學生進行交流,并將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之上,這與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同時難以滿足學科知識本身的開放性、豐富性要求,不僅在無形中降低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興趣,更是對其核心素養發展造成了十分消極的影響。這也就意味著,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均衡發展為目標,教師需要積極面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深入探究道德與法治學科規律和核心素養內涵,及時調整教學態度與方法,賦予課堂教學更多靈活性以及自由性,營造更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2 基于核心素養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2.1制定教學規則,培養學生規則意識
在初中階段,需要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并且規則意識延伸之后,能夠將遵紀守法、公民意識等內容加入其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為了達到這一點,可以從建立教學規定入手。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制定一些簡單同時不影響學生主動性的規則,例如在上課的時候不允許學生之間進行討論,這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積極性。所以教師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可以制定一些無傷大雅的規則,例如想要回答必須舉手,上臺表演的時候向老師和同學鞠躬等。這樣久而久之培養出學生的規則意識,并且日后老師也能夠普及一些法律以及公民的知識,讓學生潛移默化中了解這一切,進而讓學生能夠形成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2.2提高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度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作為初中生學習的推動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夠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其次,在激發興趣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促進作用。
2.3以互動代替提問,讓學生發散思考
提問是傳統課堂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會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圍繞某一重難點知識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回答,以此檢驗他們對于該部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但是,這一方法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問題的提出是從教師的主觀思維出發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展現學生對該問題所涉及知識的理解情況,并不能展現學生對全部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在提出問題后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是有限的,他們很難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度思考,也很難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因此,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應以互動這一更加開放、活潑的師生交流方式代替刻板的提問,鼓勵他們對知識進行發散思考并結合自身不理解之處向教師、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在多元的思考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加強情感體驗、深化思維水平。
例如,在講解《網絡新世界》相關內容時,就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對于“網絡”的認識提出來,先讓他們互相答疑解惑,再對整個問題涉及的道德與法治內容進行總結并系統地告知給他們。這樣一來,通過自由提問和互動答疑,課堂氛圍更加輕松,學生的思考更加靈活、多元,他們不僅可以在教師的總結支持下對“網絡”形成更正確的認識,還能進一步提高人際交往素養與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2.4適當地組織實踐活動
在初中階段,大部分初中生都是活潑好動的,具有較強的行動力和執行力,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適當地組織實踐活動,在確保初中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讓初中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入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此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又可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習法律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組織“法律知識傳遞者”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提前進行充分準備,帶學生到社區為人們普及相關的法律知識。在全面依法治國的發展背景下,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公民的法律意識,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也能夠知法守法、依法維權。
結語
綜上所述,想要更好地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必須做好生活與課堂兩手抓,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出初中生的核心素養,為他們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汝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現代中初中教育,2018(07).
[2]張劍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分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