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龍
【摘? ? 要】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授課不再以單純的數學知識教學為核心,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和數學思維的強化。尤其在課程改革下,學生的差異性和思維能力發展現狀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要達到既定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開展分層教學,鍛煉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思維訓練
中圖分類號:G 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6-0101-02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hinking Training based on Stratified Teaching
(Sanli Primary School, Shandan County, Gansu Province, China)WANG Xinglong
【Abstract】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no longer focuses on pure mathematics teaching as the core, bu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mathematics ability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mathematics thinking. Especially under the curriculum reform, students differe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inking ability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to achieve the established teaching goals, teache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in teaching, carry out layered teaching, and exercis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s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Hierarchical teaching; Thinking training
作為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夠促使其通過所學知識思考和解決問題。但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其思維方式、學習能力、認知風格、策略應用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對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更好地進行思維訓練,教師則需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開展分層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促使其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一、分層教學的重要意義
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它主要是基于學生間的差異性,將其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和興趣進行充分結合而制定出高效的教學措施。
(一)體現因材施教原則
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的具體化,能夠促進學生實現長遠發展。受到年齡特點的影響和限制,小學生學習與思維能力還未完善,而分層教學法則可以針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施與不同類型的措施、方法和輔導,使其從中獲得學習興趣,漸漸減少對數學學習的恐懼,不斷提升學習成績。
(二)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思維能力需要在長期持續不斷的積累下才可以形成,而分層教學則能夠使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的學生有效吸收和理解數學知識,進而實現有效練習。另外,教師還會依照不同學生的發展規律,幫助其制訂合適的學習計劃,鍛煉其數學思維,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
(三)體現生本理念
現階段教學過程中都極為重視“以學生為本”。而分層教學正好彰顯了“以學生為本”的第一要義,將學生看作學校教育教學的根本,有效照顧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四)體現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影響著教育實踐的主要方向,會從受教育者的權利和機會等方面展現出來。而分層教學是一種依照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而應用的教學方式,充分落實了教育公平理念,使所有學生都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機會和權利均等的待遇。
二、分層教學下的數學思維訓練途徑
(一)在合理劃分學生層次的基礎上確定學習內容
分層教學的首要步驟就是對學生進行精準分層。在這之中往往需要教師對學生實施全面了解與考查,不但要注重考查學生的數學成績,還要明確其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各年級學生層次存在很大差異,教師可通過充分調查和了解后,從教學實際入手,依照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難點正式進行學生分層。比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三個核心層次:第一層為優生層,即數學基礎好,理解能力強,渴望得到更多成長的學生。在對他們進行實際教學時,教師應側重對其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的強化,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第二層為普通層,教師授課時應側重對其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其能夠充分掌握基礎知識,并以此對題目進行分析和理解,形成相應的數學思維;第三層為弱生層,教師授課時需使該類學生了解和酌情吸收相應的基礎知識,以此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需要明確的是,學生層次的劃分并非固定不變的,具體應以學生的學習反饋和日常課堂表現進行適當調整。
(二)在合理劃分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提升學習興趣
在確定好學生層次之后,教師還需以各層次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設施相應的教學目標。比如在教授“認識方程”時,對于第三層的弱生層,教師則可以制定出比較容易達到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方程的實際定義,了解一些相對簡單的方程;給第二層的普通層制定中等目標,使其學會應用方程去解決一些具有變化性的問題;給第一層的優生層則可以制定出一些更高層次的目標,比如要求其靈活應用方程式,通過方程式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師給每個層次的學生根據其能力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這樣能夠有效幫助他們確定相應的學習方向,使所有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夠有所得,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數學課堂中,對數學產生更大興趣,進而學會主動思考。
(三)在合理劃分教學過程層次的基礎上挖掘學生潛能
雖然大部分教師都認為自己在教學中必須兼顧全班學生,但受到傳統教學方式和理念的影響,他們總會不知不覺地將教學重點偏向優等生與中等生,而忽視了學困生。為減少這類問題的發生,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還應對每個環節加強把控,注重每個學生層級。比如在教授“倒數”時,對于第一層優生層,則可以使其通過自學總結出相應的規律與要求;對于第二層普通層的學生,則可以先通過向他們講解“算一算,說一說”部分的思考題,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對于第三層弱生層,則可以先向其教授“倒數”的具體內涵和相關規律,使其在掌握知識后進行自主驗證。在這樣的方式下,教師能夠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在學習中全面吸收相應的數學知識,從中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學習潛能。此外,教師通過該方式還可以讓優生看到自己依然存在的不足,不斷完善自我,獲得進一步的優化;可以使中等生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需要加強的地方,從而不斷提升自我;可以為學困生夯實基礎,促進其后續學習,提升其學習自信心。
(四)在合理劃分作業層次的基礎上鞏固邏輯思維
設計作業的主要目的就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教師在布置分層作業時要引導學生重點針對各類問題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比例”教學為例,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開展針對性指導。一是對計算題進行簡化。在這節內容中,弱生層學生最常出錯的地方就是化成最整數比以及解比例,這主要在于其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扎實,所以教師在抓該類學生基礎的同時則應重點提升其計算能力,幫助學生打牢基礎;二是幫助學生厘清比例的相關概念。在這一模塊中,由于弱生層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弱,因此對于正比例、反比例等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夠深入。比如有些學生不明白正方形面積與邊長之間是正比例關系,為幫助其理解,教師就可以對其專門進行演示,使其通過直接觀察了解正比例的概念,從而在作業練習中對所學內容有基本的區分;三是給應用題建立模型。對于普通層與優生層學生來說,應用題是較有考驗性的一項環節,為此,教師就可以通過數學建模的方式幫助其理解應用題中的基本關系,幫助他們在后續作業過程中直接應用建立的數學模型解決問題。
(五)在合理劃分評價層次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發展
在分層教學中,評價分層作為分層教學的重要保證,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環節。在具體落實時,教師要通過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發揮評價功能,加強優等生的自信心,使學困生和普通生迎頭趕上。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評價分層時,應該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能因為要專門照顧某些學生的心理就進行片面鼓勵,以免引起一些消極影響,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其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結語
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過程,而分層教育則能夠在滿足新課改標準的基礎上促使全體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鍛煉,培養其數學應用能力。這就需進家搜一步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合理劃分學生層次,以此為基礎確定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給其發展提供思維空間,最終達到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熊娟秀.淺析小學數學思維訓練在教學中的應用[J].中外交流,2019(04).
[2]余歡平.基于分層教學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42).
[3]曹彥剛.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應用分析[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16).
(責編?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