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是學生建立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礎階段,也是提升學生計算能力的關鍵時期。對此,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抓住這一時期,扎實做好計算教學。而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策略
一、深入研究標準,重視計算教學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作為數學學習的基礎,計算將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進行計算的設計、引導、舉一反三和優化訓練。逐步提升小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特別應重視小學生計算技巧、口算能力、心算能力和估算能力的培養;拓展計算教學內容,逐步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以落實提升學生計算能力的目標。
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必須持之以恒,嚴格要求,立足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運算能力,提升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在小學生初步接觸計算內容時,教師必須設計趣味性的課堂導入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體驗融入課堂教學中,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比如:星期天,媽媽帶小明去購物,買生活用品花費78元,給小明買文具花費24元,還買了一些水果,小計43元,媽媽讓小明計算一共花了多少錢?經過簡單計算得到:78+24+43=145(元),小明快速得出了答案。
二、 運用審題技巧,做好計算準備
審題是學生進行計算的第一步,只有將題目審正確了,才可以高效地進行計算過程。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首先需要從審題這一環節出發。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在審題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錯看、漏看題目條件,讀不懂題目等,所以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為此,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認真、深入地分析題目,不斷強調審題的重要性,甚至還可以專門開展審題方面的訓練,促使學生掌握審題的技巧,提高審題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展示多種多樣的題目,專門引導學生進行審題練習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首先,教師應要求學生去嘗試找出其中的關鍵詞語或句子,即決定著每一個量的大小的數據和決定數量關系變化的詞語,做好標記。同時,很多時候題目中也會給一些毫無意義的條件,以此來干擾學生的思維,這些條件有時也是出題人所設置的做題障礙,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這些干擾條件并排除。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分析題目條件,提取有用的數學信息。結合自己的理解去找出其中各數量之間的聯系,以此確定解題思路,列出相應的算式,為計算做好必要的準備。
三、 創新教學模式,滲透計算規律
現階段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面對一些運算符號較多的算式、復雜的計算內容,學生的出錯率大大增加,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必須滲透科學的計算規律,增強學生的運算能力。為了提升小學數學課堂運算的教學效率,教師必須聯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計算能力進行綜合性的教學設計。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要圍繞數字和運算符號進行合理設計,通過符號化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對計算的興趣。也可以借助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滲透科學的混合運算規律,逐步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對提升小學生的運算熱情具有推動作用,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綜合能力,教師需要進行綜合性的教學設計,給予鼓勵性的表揚和激勵,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小學數學的計算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借助教具、多媒體等,展開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包括計算競賽、數字卡片游戲、學生合作檢查等等。比如在小學教學“加法的簡便運算”時,教師可以進行經典案例的演示教學,對于“28+9+12+11=(28+12)+(9+11)=60”,通過調整運算順序,使得計算過程變簡單。
四、培養良好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學生在計算時產生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種錯誤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尚未養成,導致計算結果錯誤。如抄錯、漏掉數據,計算過程不符合要求,沒有驗算的習慣等,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是至關重要的。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有效避免因為計算馬虎導致的錯誤,還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準確性,從而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例如,在《用方程解決問題》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在書寫方面養成工整、細致的良好習慣。其次,培養學生審題、分析的習慣。此外,在計算過程中,還需要引導學生要審清運算順序,明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最后,還要養成學生自覺檢查、驗算的習慣。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形成較為嚴謹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運算技能,還能夠有效突顯出在計算過程中的疏漏,使學生建立更加良好的計算習慣,同時,幫助學生感受等式的關系。
五、巧用錯題素材,剖析深層原因
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認知發展特點,直接導致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經常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因此,教師在計算教學中應巧妙地利用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共性錯誤,進而引導學生對此展開剖析,這樣不僅能夠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不斷激活,還能有效減少學生計算的出錯率,以此提高學生的運算技能。
例如,在《分數的混合運算》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在學習了簡便運算定律后,在不太理解的基礎上套用定律,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對此,筆者便以學生出現的錯誤為導向,不斷引導學生明確乘除混合運算以及加減混合運算,如果在不具備簡便運算的因素下,需要從左到右依次計算。同時,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筆者再次強調了混合運算的計算步驟,從而使學生深度掌握了混合運算的順序。此外,對于計算錯誤,筆者還督促學生將其整理到錯題集上,以方便學生隨時調用,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計算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基礎性的復雜教學過程,需要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必須針對課堂教學實際和學生的計算水平進行綜合設計,強化計算訓練,融入計算規律,以增強學生的計算能力,真正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周元元.提高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讀寫算,2020(35):77-78.
作者簡介:張淑珍(1971年7月),?? 女 ,漢族 ,本科? 高級教師?? 小學數學教學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