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杰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為了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培養出綜合素養高的人才,教育改革一直都在進行。高中作為教育事業的關鍵時期,它關系著學生能否進入到更高學府深造,所以其教學質量一直都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而地理作為學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高考成績,影響著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為了高中地理教學效果能夠更加顯著,很多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會運用到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掌握眾多的地理知識,避免學生枯燥的背誦,而且它在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建構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接下來,本文將對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建構的作用和策略進行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思維導圖;認知結構
引言:所謂思維導圖,簡單說起來就是將人的思維通過圖形這種方式呈現出來,使得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變成具體的圖像,通常情況下,思維導圖所呈現出來的形狀是放射形的,也就是通過一個核心點向周圍擴散,并在每一條擴散的分支上標注上關鍵詞或者圖形等,由此構成完整的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由于其知識點的復雜、繁多,所以學生在學習時需要記憶的知識點有很多,如果教師能有效的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融入到整體的地理知識體系中,可以使得學生在記憶地理知識時更加高效,同時也方便學生今后去復習。所以作為教師應該重視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
一、思維導圖對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建構的實際作用
(一)指導學生建構認知結構
思維導圖它是呈現學生思維發散過程的圖形類工具,通過利用思維導圖來進行教學,對于學生智力的開發以及思維模式的拓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思維導圖還有著梳理整合知識的作用,可以將學生所學過的知識連接成知識網,讓學生可以順利的完成知識的內化,從而使得一個又一個獨立的知識點成為知識體系,進而指導學生建構認知結構,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更上一層樓,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1]。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的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想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主動的參與到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中。而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日常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學習和制作思維導圖,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避免枯燥重復的背誦記憶,同時學生在學習和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還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促進學生的認知結構建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思維導圖的作用就是將思維具象化,人的思維是會聯想的,所以思維導圖也都是從一個點出發,然后向外擴散,其擴散的大小取決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所以學生長期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隨著思維導圖看到知識的更多面,這樣當學生在面對問題時,也就能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使得學生的思維越來越靈活,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越來越高。
(四)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
思維導圖是學生思維的圖形化呈現,所以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在教學中,當學生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后,可以根據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點,獨立去繪制思維導圖,在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去思考每一個知識點的內容以及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存在的聯系,從而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的發揮[2]。這樣一來,學生長期運用思維導圖去整合所學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建構的策略
(一)思維導圖在課前準備環節中的運用
在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地理認知結構的建構,學生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識是非常多的,但是教材內容畢竟有限,而且大多時間比較久遠,所以教材中的很多例子等都相對落后。因此,教師在正式進入地理教學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為學生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地理知識,并利用思維導圖將這些知識串聯起來,以此來豐富地理課堂的教學內容。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礎上對地理知識進行總結和擴充,并將其制作成思維導圖,從而使得學生可以快速的掌握本節課的主要知識內容,使得地理課堂的教學的更加高效。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的教學中,教師在正式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前,可以將這一課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同時利用網絡、書籍等充分搜集近幾年存在的地理環境問題,分析我國重點區域的發展形勢等知識內容,并將其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相結合,繪制成思維導圖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可以直觀的看到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地理認知結構的建構。
(二)思維導圖在課堂教學環節的運用
在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地理認知結構的建構,教師應該多利用思維導圖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還能建立起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如此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才能更加方便的運用這些地理知識,形成良好的地理認知結構[3]。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作為傳遞地理知識的工具,使得學生所接觸的地理知識不是零散的,而是以知識框架的形式呈現的。同時對于思維導圖中的具體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交流等方式,來引導學生自己去將思維導圖填充完整,這樣可以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加有效,從而促使地理課堂教學開展的更加順利。另外,教師在制作思維導圖時,要盡可能的提高思維導圖的美觀度和吸引力,做出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思維導圖,提高學生參與地理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出一個思維導圖的框架,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和整理有關行星、地球的知識,明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關系。思維導圖的框架可以按照天體系統的級別來劃分,依次分別是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等,然后讓學生根據框架來進行內容的填充,像是行星的基本特征等,使得思維導圖的內容更加完整。同時為了增加記憶點,教師還可以用顏色來區分不同的天體系統,甚至還可以加入一些圖標,使得思維導圖更加美觀。這樣一來,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就能直觀的了解到不同行星的基本知識,了解它們所在的位置,同時不同行星之間還能進行對比,使得它們的相互關系得以凸顯。
(三)思維導圖在課后復習環節的運用
據有關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并不能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它是會隨著時間慢慢遺忘的,所以想要牢記住一個知識點,需要學生反復去進行記憶。而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著大大小小很多知識點,學生在記憶這些知識點時需要花費的時間是非常多的,如果讓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幾乎難以實現的任務[4]。而且高中時期學生的學習任務本來就非常重,能留給地理這門學科的時間有限,所以在課后復習環節,教師需要運用思維導圖來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幫助學生打好地理基礎知識,明確地理知識中的重點和難點,然后再讓學生思路清晰的去記憶這些知識點,學生復習的效果必然會翻倍。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三章《流域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的復習中,教師要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復習重點,也就是人地關系。然后讓學生按照教學時的要求繪制思維導圖,分析流域在開發過程中的地理條件,其中地理條件可以分為人文條件和自然條件,人文條件又可以分為人口、開發方式等,而地理條件則可以分為地形、位置、氣候、水文以及資源等。再然后根據這些地理條件繼續發散思維,又能引出流域綜合開發的問題,最后再由問題引起綜合治理措施。這樣一來,學生一邊繪制思維導圖,一邊就能加深對于這些知識的記憶,同時還為學生建構了認知框架,使得學生在后續復習中對于流域綜合開發這部分知識的了解更加全面,記憶起來也會更加具有條理性。
(四)思維導圖在學生課堂筆記中的運用
在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中,由于其知識點相對較多,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求記大量的筆記。但是傳統的筆記大多都是教師講了什么知識,學生就記什么知識,這就導致筆記最終呈現的效果是非常雜亂的,非常不利于學生后續的翻閱。但是通過運用思維導圖,可以讓原本雜亂的知識點形成體系,這樣學生在翻閱時不僅能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查閱的知識,同時還能清晰的看到知識點之間聯系。而且學生在運用思維導圖記筆記時,也是對知識的一種梳理整合,它可以幫助學生弄清地理知識的重點,加深學生的記憶,使得更加全面的掌握地理知識。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思維導圖的運用對于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建構,具體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重視思維導圖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的運用策略,無論是課前準備環節,還是課堂教學環節,亦或者是課后復習環節,教師都要有效的運用思維導圖,以此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可以全面、有條理的掌握地理知識,確保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可以不斷攀升,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林潔.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建構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9(21):153-153.
[2]李佩敏.運用思維導圖促進高中生地理認知結構建構的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003(19):76-77.
[3]萬俊娜、鄭昭佩.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地理重難點教學研究——以“大氣環流”為例[J].中學文科:教研論壇,2018(07):80-82.
[4]李淑艷.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建構的研究[J].才智,2015(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