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要:從研創學習進行課堂教學就是要圍繞著研究、創新、創造這幾個方面來開展教學工作,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從多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在學習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而小學數學正是一門需要學生理解、創造思維與能力的課程,因此本文分析了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上展露出的一些問題并研究了基于研創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希望能夠帶給小學數學老師一些思考。
關鍵詞:研創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5-346
引言
小學數學的學習非常看重整個知識體系的構建,小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不容易掌握知識點或是學過后會很快忘記,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注意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在教學時應該更加注重教學方法的轉變,從以往傳統的授課方式向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究的教學方式轉變。而教師要做到這點就需要在教學工作中從研創學習這一方面出發來更新教學觀念從而改革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
一、教學要充分融合學與創
當前,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僅注重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同時也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合作意識以及自主發展等方面,旨在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1]。研創學習的意義在于讓學生更多地去自主探索知識,并感悟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開展探究,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去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不僅僅是停留在基礎學習的階段,而是在學習中融合創造性思維。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探究、參與、創新能力。學生如果能夠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做到邊學邊創,深入去體會數學這門學科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并理解數學方法,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為未來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需要教師從研創學習的角度出發去進行授課,比如教學生如何去計算一個圓柱的體積時,不能僅僅是告訴學生該怎樣去套公式計算,而是需要幫助學生理解圓柱體積的概念,再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探索如何進行計算。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圓的相關知識,思考如何從一個圓變化成一個圓柱體,圓柱體又由哪些部分組成等,在這個基礎上一步步地幫助學生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與圓柱體的體積公式之間的聯系,最終得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這種方式不僅僅是幫助學生推到公式,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平面與立體的關系,使學生可以學會類推的思想方法。
二、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展開創新設計,適時啟動深度學習教程,利用問題展開教學調動,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自主探究環節,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品質[2]。而小學數學的各個章節的知識點原本就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互相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掌握數學學習的體系無疑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提升獨立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首先建立起小學數學各知識點的整體學習流程,這可以有效加強教師的教學效率,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仔細研究整個學習的脈絡與體系,盡可能地將知識按照科學的編排方式來進行講解,根據數學大綱來設計整體的教學流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一個清晰的目標,加強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設計更多科學的、有趣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加強探索能力和實際解題能力,這樣研創學習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果。比如在學習物體的周長相關知識時,教師不應該直接將課本上的一些定理或公理直接講給學生聽,而是利用以往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索出本章節涉及到的知識,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作用。教師可以準備一些不同長度的小棍子,讓學生自由選取不同長度的小棍子組合成三角形,然后進行觀察分析并量出三根棍子的長度,帶領學生用之前的加法進行計算。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幫助學生回顧了以往的知識,更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充滿了興趣,此外這種方式也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對于舊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更好地設計下一步教學的內容,幫助學生完成新知識點的學習。不僅如此,在后續的學習中也可以回過頭來復習這一段知識,做到將整個課本的數學知識點都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數學體系。學生在跟隨教師樹立學習體系的過程中就會進一步加強自己的思維能力,逐漸增強獨立學習的效果,從而提升自己的研究和創造的思維能力。
三、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發散思維
“研創課堂”是學校在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中提出的教學理念,也是學校教學改革的目標,旨在引導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創造性表達、創意性展示[3]。研創學習重要的落腳點就是鼓勵學生去發散思維,從多角度思考數學問題,而不是死記硬背課本上的公式來解決問題。所以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更多地鼓勵學生去開放性地學習數學,不能讓課本上的內容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多思考一些新的教學方式,設計一些教學活動來讓學生參與其中,鍛煉自己的開放性思維。比如在對小學生開始認識物體形狀,思考物體形狀的相關計算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不同形狀的道具,讓學生畫出自己看到的物體形狀。因為看到的方向是不一樣的,學生看到的物體形狀也不盡相同。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按照不同位置組成學習小組自由討論思考哪些位置看到的截面是一樣的,看到相同截面的同學與物體的距離、角度之間有什么關系、不同的物體之間又是否會出現相同的界面等問題。這種教學方法結合一個具體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數學中的抽象知識,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迅速理解抽象的數學理念,大大提升學習的效率,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寬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具有創新性的探究精神。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需要很強理解能力的學科,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轉變教學思維,從以往地幫助學生學習解題方法轉變為培養學生的自主研究、創新能力,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去多角度地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依賴數學公式。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學生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打好基礎,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能夠依靠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習技巧等等做到舉一反三,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始終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吳臻毅.基于探究式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探析[J].學周刊,2021(13):23-24.
[2]王艷.創新教學設計 促進深度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探微[J].數學教學通訊,2021(13):77-78.
[3]周華.“研創課堂”背景下語文學習新樣態的構建[J].江蘇教育研究,2021(1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