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花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已經逐漸從知識掌握向能力提升方向轉化,進而全面培養小學生綜合素養。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著眼于小學生道德品質培養的同時,還應緊隨信息化教育的發展,與小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要求相契合。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本文從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內涵出發分析了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的現狀,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信息化素養培養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信息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0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30
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為教育注入了科技和智慧的力量,綜合的信息化技能和全面的信息化素養成為教育培養的重點,因此,對于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越來越重要。雖然當前已經通過一些教學任務和方法將信息化培養融入學科中,但在學科教學中深度融合信息素養的培養方法和策略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那么,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更加深入地進行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呢?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習中學生應該具備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指的是在通過信息技術運用對信息進行充分開發與利用過程中形成的素養。而小學階段指的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將涉及道德與法治方面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運用,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信息技能和素養。
(一)涉及道德與法治方面的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對信息的敏感度、學習的自覺性,學生信息意識較強就能對生活中關于道德品行、公共規則等信息進行及時捕捉,判斷出有用的信息,以此來解決日常遇到的問題,而面對難理解的知識時,也可以主動尋求其他途徑找到正確答案。
(二)涉及道德與法治方面的信息知識
這是對于學生信息技術掌握與運用的最基本的要求。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相關知識和信息技術,才能更好地運用。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知識后就會對某種社會現象產生一個自我的見解,并需要把自己的見解進行交流和分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在班內進行分享展示,汲取大家對這個社會現象的不同看法。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一些學習平臺收集案例并分享給學生,進行師生間在線的互動溝通。
(三)涉及道德與法治方面的信息處理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獲取、分析、加工、評價信息的能力,學生對一些社會現象缺乏全面的判斷和認識,除了教師講解引導外,還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信息甄別和知識的吸收。一方面,對于遇見的現象借助互聯網進行深入了解,找尋國家的政策和相關的法律解釋,讓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另一方面,通過網絡接觸一些現實生活中碰不到的道德倫理現象,通過查閱多方面的資料,對這個事件形成整體認識,在以后碰到類似問題時可以起預先防范的作用。因此,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對生活現象和社會道德問題的認識,不斷提高小學生的信息能力。
(四)涉及道德與法治方面的信息道德
道德與法治體現的是一種社會的公理和道德品質,學生在收集、整理、應用信息時要保護作者的版權,注重作者的權益,更要遵守網絡信息公約,不能散播虛假信息,自覺養成合理、合法使用網絡信息的好習慣。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策略
(一)實現道德與法治和信息技術課程有機結合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前提條件是學生可以熟練掌握一些信息技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遇到信息技術操作的困難可以請求信息技術教師給予幫助和指導,教師也可以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事物層出不窮,各類教學軟件、教學平臺更新速度快,學生在針對專門學科的學生端使用上肯定會存在一些技術難題,海量的道德與法治網絡教學資源的下載也需要得到專業的技術支持。因此,要把道德與法治課程與信息技術課程結合起來,用信息技術更好地輔助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
(二)道德與法治授課中應用智能平板開展智慧教學
小學生年齡偏小,接觸的各種社會現象比較少,深層次的德育培養存在困難,教學中多使用智能平板可以將一些有關小學生道德品質、人際交往和健康成長方面的音視頻和動畫資源分享給學生,讓他們通過真實的情景故事明白事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可以將一些教學平臺設計的有關道德與法治內容的交互活動,通過教師機下發給學生終端進行提交。例如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讓我試試看》教學中,通過交互游戲讓學生感受自己每一次挑戰得到的不同成績,在掌握技巧和保持平穩的心態后,收獲最好的成績。學生端將挑戰的成績自動上傳后,教師端自動排序,不斷刺激學生挑戰自我,向著更高的目標努力,不斷調整自己,樹立信心。學生會認真觀察智能平板使用的方法,智慧課堂人機交互讓他們自己動手提交,不斷培養學生的信息化應用技能。
(三)道德與法治作業實現在線提交、情景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傳統作業就是多讀、反復寫、多背誦,學生對于該學科的學習沒有積極性,認為就是機械地抄寫、背誦,對習題類型的認識局限于填空、選擇和問答。引入在線作業后,教師在布置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情景故事視頻的習題,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在真實的情景中感受每個人的做法是否符合社會公德,在這樣的情境中體驗、感受、思考后再去解答習題,會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選擇闖關類習題,每一道或者幾道法治習題正確解答后進入下一個闖關挑戰環節,沒有完成的題目或答錯的題目可以反復練習,直到學生熟練掌握才能闖進下一關。反復的錯題訓練、反復的練習讓學生對道德和法治知識點牢固掌握;還可以要求學生在WORD文檔中完成,讓學生通過網絡收集整理關于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案例與資料,例如在《可愛的動物》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要求主動通過網絡收集資料,針對搜索到的動物信息進行篩選與分類,在現有的知識基礎上了解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動畫、多媒體等方法將學生搜集到的動物圖片展示出來,讓學生進行信息的交流,與此同時學生要對自己展示的動物進行講解,而其他同學要給予評價,再通過互聯網發布交流以后的見解,在交流范圍擴大、視野拓展的同時,學生信息運用能力不斷提高。作業完成后通過大數據分析指出學生的解答錯誤,并對得分較高的學生授予電子獎章,讓出現錯誤的學生找到并正視自己的錯誤,遇到挫折不氣餒,繼續努力;讓得到表揚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感受收獲成功的喜悅,戒驕戒躁,再攀高峰,這也是對學生品質的培養。不論是情景式作業還是闖關挑戰式作業,整個過程都需要學生在線完成,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同時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