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廈
摘要: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的民間藝術形式是我國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瑰寶。將其應用于小學美術教學之中,不僅能夠實現傳統民間藝術的創新與傳承,而且還能打造特色化的美術課程教育體系,為學生美術素養以及藝術修養的發展奠基。基于此,本文就傳統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特色課程中的運用意義和運用策略進行了詳細探討,僅供廣大教師同仁借鑒參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特色課程;傳統民間藝術;運用意義;運用策略
在新課改旗幟下,小學美術課程也逐漸向著特色化、素質化方向轉變,在原有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鄉土文化、傳統民間藝術等紛紛開始在美術課堂中展現光彩,這不但有力地豐富了美術教學的內涵和形式,而且也給學生美術素養、藝術修養以及綜合品質的發展提供了長效助力。對此,在新時期,我們有必要正視傳統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特色課程中的運用意義,切實做好教學設計和模式的革新工作,從而打造藝術化的美術講堂,為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保駕護航。
一、傳統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特色課程中的運用意義
首先,傳統民間藝術有著極為豐富的類型和形式,將其滲入到小學美術課堂當中,能夠進一步提高美術教學的趣味性,從而助力學生在寓學于樂當中獲得更多美術學習收益。其次,傳統民間藝術能夠進一步充實美術教育資源,同時其蘊含的多樣性的審美和創造元素能夠為小學生審美以及創造意識的發展鋪路搭橋,而這不管是對于他們的美術素養發展而言,還是對于他們藝術修養的提升而言,都將大有裨益。再者,傳統民間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瑰寶,蘊含著工匠精神、民族自信以及家國情懷等多方面的教育資源,將其引入到小學美術特色課堂,對于學生道德品質以及綜合素質的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做好傳統民間藝術的運用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二、傳統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特色課程中的運用策略
(一)信息手段輔助,展示藝術特色
在新時期,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包括小學美術在內的每一個學科的重要發展趨勢。我們能看到,在多媒體、微課以及網絡等眾多信息手段的支持下,我們的傳統課堂也開始變得有聲有色起來,對此,為了更好地推進傳統民間藝術的運用,我們也要立足信息化的時代教育發展背景,打造一個視聽一體化的傳統特色美術講堂,讓小學生能夠在自己喜歡且熟悉的教輔手段支持下,更好地感受其中的藝術特色,獲得更多學習收益。
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依托多媒體之便,將一幅幅生動的年畫、扇面畫、布貼畫等民間繪畫藝術引入到美術講堂,與學生一同分析其中的畫法技巧和內容形象,讓他們能夠感受到民間美術的精彩與魅力。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依托微課之便,展示一段皮影戲,讓學生在視聽結合的環境中去體會這一民間藝術的魅力,并且通過微課來展示皮影的制作步驟以及過程等內容,從而將學生的興趣引向與美術實際之上,將小學美術教學與民間藝術進行結合,充分激起他們的美術實踐和藝術創作熱情。
(二)課堂實踐操作,體會藝術內涵
實踐教學作為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環節,是體現本學科育人優勢的重要抓手。在引入傳統民間藝術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圍繞實踐教育環節來搭設一些趣味性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在快樂的實踐中,感受民間藝術內涵。
例如,在剪紙特色課堂中,我們可首先展示一些優美的剪紙作品并通過實際演示的方法來向學生展示剪紙的相關特點與技巧,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與欣賞。我們可在班內劃分出多個實踐小組,指引各小組選擇一個剪紙主題并進行實踐操作,通過此舉來讓學生能夠在集體探討和實踐操作之中,獲得更多藝術認知、創新思維方面的收獲。
(三)課外實地探訪,培養良好品質
諸多教育實踐證明,若想保證美術教學實效的話,單純依靠課堂方面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開展科學有效的課外教育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多維促進,讓學生可以感受更深,還能獲得能力與素養的有序化發展。對此,在運用傳統民間藝術時,我們不要只把目光放在課堂當中,要充分著眼于社會之上,積極帶領學生參觀傳統民間藝術展覽館、探訪民間藝人等等,以此來深化他們的民間藝術認知。在此基礎上,我們可與傳統民間藝人一同為學生講解民間藝術,帶領他們實踐制作和設計作品,讓他們能夠從中學習到更多關于美術和藝術方面的知識,同時,為他們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和文化自信的提升奠基。
總之,以傳統民間藝術為著力點,積極推動小學美術特色課程教學的革新工作既是素質教育落實的要求,也是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傳承的需求。對此,我們應當正視傳統民間藝術的運用意義,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將傳統民間藝術文化與新時代教育背景下的教學要求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边\用更加成熟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去革新美術特色課堂,從而在提高美術教學實效的同時,讓小學生能夠學得更多,成長更多!
參考文獻:
[1]王義林.淺析傳統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特色課程中的運用——以孝感雕花剪紙為例[J].新課程研究,2020(16):127-128.
[2]張琳.小學美術課堂中民間剪紙藝術的融入[J].情感讀本,2018(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