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倜然
摘要:新課程打破了長期以來以美術門類為主線的純美術學科知識體系,重新建構了綜合的美術課程知識結構。美術教學是美術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發展和傳播具有中華傳統的美術文化,以中西方美術內容為媒介培育學生的必備人格與關鍵能力的教學。
關鍵詞:小學美術;核心素養;培育對策
《小學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是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課程。因此,美術教學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與完善起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要對美術核心素養展開探究,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核心素養?楊向東說過:“素養知識基礎與結構心理,學科體系核心領域、思維方式、人格特征——審美態度就是人們在審美活動進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狀態。”主體對審美對象所持的態度,主要是心理狀態。它受時間、地點等客觀條件影響,亦受心境、情緒等主觀心理因素影響。審美活動要求主體從日常現實生活中脫離出來,保持與實用功利無關的態度。具有整體觀看的觀念和習慣,以聯系、比較的方式觀看整體中的各個局部和細節,發現物體之間的異同關系。
根據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即: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新能力、文化理解。知識與技能,本身無可厚非,問題出在知識與技能未能轉化為素養和能力。知識與技能必不可少,但它不等于素養和能力。只有關注如何獲得“知識與技能”,才有可能將其轉化為素養和能力。因此需要圍繞核心素養,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選擇有利于形成核心素養和獲取知識的方式;其二,在將知識與技能放在情境中解決問題。具體表現入下:1.具有整體觀看的觀念和習慣,以聯系、比較的方式觀看整體中的各個局部和細節,發現物體之間的異同關系;通過視覺觀看,感受特定對象的造型、色彩、材質、肌理等形式特征,為進一步的認識和解讀鋪墊道路。2.直覺地感受圖像的形似、同構、張力等特征,以閱讀、搜索、思考和討論等方式,認識與解讀圖像的意圖、涵義以及表達的觀念、態度、情感。3.從維度、材料、技法、風格及發展脈絡等方面了解圖像的類型,并加以識別、指導圖像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價值和作用。4.在讀圖時代,能夠分辨、判斷、選擇和解讀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視覺文化現象和信息。如何將美術核心素養滲入教學工作,我認為應考慮以下幾點:
小學美術教學應了解不適應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現狀目前,小學美術教學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上講,小學美術教學要充分把握美術課程的新要求新課程打破了長期以來以美術門類為主線的純美術學科知識體系,重新建構了綜合的美術課程知識結構。在教學上提出:促進學生綜合性素質發展,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教學上區分為了:以“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方面的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的學習領域。特別是“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設置,更強化了美術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美術與現實社會等方面綜合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特點,充分體現了世界教育發展的新特點,體現了課程是學習者參與的各種自主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總和的“課程是活動”的現代課程觀。
第二,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培育的做法有以下幾點:1.教學需激發學生學習的靈性。魯迅說:“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因此在孩子的內心深處,有著超出常人的想象力。小學美術教學中,要時刻注意捕捉孩子學習的閃光點,使他們心中那片獨特、神奇的內心世界得以充分展現。如教學二年級《吃蟲草》一課時,我播放吃蟲草視頻,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由此,讓他們展開對各種吃蟲草的表現方法,在繪畫方法上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畫,哪里最獨特;激發他們對吃蟲草繪畫的熱情。2.教學中要多給學生肯定和尊重。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認為: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所以在美術教學活動,教師的一個肯定,一聲贊美,會帶給學生無比的自信,如教師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動畫中的人物,則可激發起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動畫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千姿百態的人物動態深深地吸引著學生,教師在面對學生非常投入繪畫后,可將繪畫畫作業中的閃光點放大,用大量贊美的語言去肯定其優點,并把其中精彩的繪畫拍成照片,通過屏幕一一展示,就可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