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昌
摘要::在小學基礎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以美術為代表的基礎課程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審美教育的有效落實不容忽略。美術課程在審美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需要以集中系統的審美教育為重點以及核心,不斷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習慣以及審美感受能力。讓學生在接受審美教育及熏陶的過程中開拓視野,提升思想境界。
關鍵詞:小學美術;交融式教學;策略研究
傳統的教育模式使得美術課程不被重視,成為了小學基礎教育階段中的副科目,學生的審美教育質量也因此不夠理想。在新課程改革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不容忽視,美術課程改革也引起了關注。小學美術教師需要以學生的美術感知以及興趣培養為基礎,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鼓勵學生自主觀察世界。通過對學生心理特點的分析及研究來改革教學實踐方向,讓學生能夠意識到美術學習的重要價值。
一、小學美術教學現狀
(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在教學改革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許多教師意識到了學生興趣培養的重要性。通過不同教育板塊的進一步改進,來打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產生更多的學習興趣。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比較明顯,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非常關鍵,但是有的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這一問題的出現與家長、教師對美術課程的認知存在聯系。教師對美術課程不夠重視,沒有意識到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意義以及價值,忽略了對各種現代化元素的融入,沒有指導學生自主欣賞自然界中的美景;家長則沒有對美術課程改革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及研究,認為美術學習對學生的作用不大,甚至會覺得美術課耽誤了學生其他主科的學習,因此間接地影響了學生,導致學生逐步喪生了對美術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二)學生缺乏想象力
想象力對學生的美術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美術這門課程十分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及提升,這一能力離不開學生的自主想象,但是在對目前小學美術教學創新工作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很多學生缺乏想象力,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不夠理想。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在繪畫表達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關注內心思想的有效呈現,另一方面需要注重想象力的不斷調動,這對學生的美術學習和自主鑒賞都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很多學生對美術課程存在錯誤認知,沒有主動發揮個人的想象力,缺乏自主想象的意愿和動機,對美術課程學習提不起興趣,因此難以真正實現自主想象以及主動鑒賞,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的提升速度非常慢。
二、新時期小學美術交融式教學的創新研究
(一)與興趣交融,著重提高學習興趣
作為一門比較特殊的藝術形式,美術十分注重對學生的視覺刺激。通過可視化的形象來更好地反映生活中的細節美,加強與鑒賞者之間的交流及溝通,利用形象生動的美術作品來感染受眾。學生對美術的欣賞以及研究非常關鍵,教師需要注重對美學元素的深入分析,了解生活之中客觀存在的各種美,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讓學生自主欣賞大自然中的美好景物。通過這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陶冶學生,讓學生能夠變得更加自信。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主動引導學生欣賞祖國各地的山川河流,然后將不同的美術作品張貼在教室的走廊以及墻面上,鼓勵學生產生更多自主欣賞美的興趣和動機,讓學生能夠表現出個人的美學天賦。
(二)與想象力交融,培養學生想象力
想象力對學生的美術學習社會實踐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及影響。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不容忽略,比如在講解《我的牙刷》這一課時,有很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經驗不足,但是善于想象,能夠通過簡單的繪畫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來描繪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教師則需要尊重學生的想象力,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依據,鼓勵學生自主繪畫,大膽想象,在留心觀察各種細節要素的過程中,提升個人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與美感交融,提升學生美感
學生美感的提升及培養非常關鍵,這一點也是新課改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教師需要積極組織各種寫生活動,培養學生自主觀察的能力及行為習慣,逐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引導學生自主接觸生活和社會,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產生更多美好的情感。藝術源自生活,這與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存在密切的聯系。大部分的優秀美術作品與作者個人的情感世界緊密相關,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恰當的啟發,比如在學習《我的小天地》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對各種美學元素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以及理解,讓學生能夠變得更加自信,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廣度及深度,讓學生能夠產生更多自主感知美的意趣和動機。
三、結束語
新時期下的小學美術交融式教學非常有必要,但是教學難度系數相對偏高,教師需要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美感,積極體現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充分凸顯美術教學的重要意義,這有助于發展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孔海燕.新時期小學美術教學創新研究[J].教師,2014(35):94-94.
[2]黃榮玲.新時期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4(12期):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