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中職語文獨特的育人功能,對照中職語文新課標要求及課程思政內涵要義,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三個方面探討開展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具體對策,以促進中職語文教學價值引領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從而有效構建中職語文思政育人體系。
【關鍵詞】中職語文 課程思政 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6-0025-02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近年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職業院校、中小學等持續開展了諸多探索,其中高校推行的課程思政成效最為顯著,有效促進了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了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效應。《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將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及強化語文學科育人功能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納入其中,提倡“以專題的形式組織課程內容”。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中職語文教學,把中職語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是一線教師應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異同
思政課程,顧名思義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思政課程學習可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思政課程是各類學校獨立開設的一門課程,是對思想政治教學體系的顯性教育。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它主要指融合滲透到各類課程中的包括政治認同、價值理念、精神追求、人格養成在內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有別于思政課程的一種隱性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即無論是顯性教育還是隱性教育,二者都是為了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都具有相同的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學追求。
二、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
目前,中職學校還沒有足夠重視課程思政,體現在課程思政還沒有進入中職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中職學校組織文化課教師外出學習培訓的力度不夠,語文教師沒有樹立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也不能緊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步伐開展教學實踐。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課程思政沒有很好地融入中職語文教學內容
以文學經典閱讀為基礎的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也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有明顯的思政屬性。以筆者所在學校使用的中職語文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為例,其教學內容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無論是老舍《我的母親》中“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背后所傳達的母親誠信、堅強、樂于助人的個性,還是小小說《香爐》中阿婆那句“他還在我家住了一晚上,你從小在村里長大,舍得到我家玩過一次嗎?”所展現出的同村人的冷漠與異鄉人的關愛,或者是北京大學教授謝冕的《讀書人是幸福人》中描述的“而后一個世界(精神世界)卻為讀書人所獨有,讀書使人心靈純凈而富有正義感”所倡導的讀好書與文化自信教育,都具有明顯的思政屬性。但在實際教學中,中職語文教師并沒有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沒有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中職語文教學內容,存在課程思政理念認知與中職語文教學內容整體設計上的窄化。
(二)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沒有形成完善的評價標準
當前,課程思政教學成效較為顯著的主要集中在高校,中職學校課程思政仍處在起步的探索階段,如何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仍是一大難題。現行中職語文課程的教學評價標準主要以知識的獲得及技能的習得為主,側重于評價學生聽、說、讀、寫等四項語文能力,盡管中職語文教師將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也列入中職語文教學目標及考核評價內容中,但其占據的比例微乎其微。如何契合當前課程思政教學要求,科學制訂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標準仍需不斷探索與思考。
三、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具體對策
抓住“以文學經典閱讀為基礎的語文課程蘊含豐富的育人功能”這一特性,結合中職語文新課標的教學新要求,深挖中職語文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優化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供給,并將思政教育目標貫穿于教學計劃、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的全過程,發揮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下面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三個方面探索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具體對策。
(一)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策略
中職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將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放在首要位置、以專題形式組織課程內容”的教學新要求,同時強調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因此,在設計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時,教師應著重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從而促進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筆者在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探索中,對標語文核心素養和思政教育,以相近思政情感培養為主線,將中職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專題整合。如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有6個單元,根據價值引導教學目標進行拆解整合,梳理每篇文章的情感內涵,根據相近情感主題將教學內容進行聚集,轉化成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文化自信教育、愛的情感教育等4個專題。教學專題既立足中職語文教材原有篇目,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又依據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重組文本,著力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多元統一的課程思政教學目的。例如,筆者在設計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時,根據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思想內涵,將教材原有篇目的思政教育元素整合形成專題,從而實現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目標(具體的教材篇目整合情況詳見表1)。
(二)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策略
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基礎普遍較差,對語文學習存有厭煩和畏難情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何立足學情,找準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突破口,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中職語文教學內容,是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難點所在。對此,筆者努力尋求課程思政與語文教學的契合點,根據中職語文新課標提出的“微寫作”要求,抓住“微”這個關鍵點,梳理并拆解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綜合實踐活動等教學內容,避免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機械空講、尬講思政教育;嘗試從小處入手,抓住中職語文思政教育的某一個元素,開展基于語文文本的“微品讀”“微表達”“微寫作”“微活動”等教學活動,在語文品讀、表達、寫作等“微學習”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知識獲取和情感體驗。在一次次的微學習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畏難情緒逐漸克服,學習興趣逐漸濃厚,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體驗逐步穩固,有效地實現了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例如,在教學詩歌《我愿意是急流》時,筆者抓住詩歌語言美、意象美、情感美的特點,設計“微表達”教學活動——播放背景音樂并朗誦詩歌的第三小節,學生閉上眼睛靜靜聆聽,音樂停止,學生睜開眼睛,將腦海中呈現的兩組意象群特征及背后隱藏的情感“微表達”出來。學生通過“說感受→明意象→悟情感”的方式品讀詩歌,獨特的情感在“微表達”教學活動中得以抒發,感受到“意象群”這一詩歌表現手法的獨特魅力,體會到蘊含在詩歌意象背后的對愛的執著與追求,提高了學生詩歌品讀鑒賞的能力。
(三)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策略
根據中職語文新課標提出的課程評價原則,結合課程思政教學協同育人理念,將評價原則指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育人方向,堅持對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做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堅持動態看待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長”。筆者結合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實際,將企業、教師、同行、學生等主體融合實施多元評價,注重并細化過程性考核評價指標,完善評價標準,將“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價值引領”三維度納入考核評價監測點,并將價值引領作為重要的考核評價監測點,完善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構建“基于過程、三維考核、多元評價”的課程考核評價機制。例如,教學應用文寫作《通知》時,將教學評價主要監測點分為“我學到了”“我做到了”“我悟到了”三大部分,重點監測學生寫作過程中“格式規范、會議要素、隨性寫作、換位細看”的達成情況,注重考量學生“思維嚴謹、舉一反三、換位思考”的職業品德。
綜上可知,中職教師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教學宗旨,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挖掘語文思政教育資源,優化語文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梳理形成以相近思政情感培養為主線的教學專題,抓住“微”這個關鍵點,從小處入手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完善考核評價標準,將價值引領作為重要的評價監測點。真正讓語文思政教學的價值塑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語文教學變得更有深度與厚度,回歸到“育人”的本真,讓學生的思政根基得以筑牢,語文思政育人體系得以構建。
【參考文獻】
[1]潘莉萍.思政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意識與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1(2).
[2]李德旺.中職語文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探索與思考[J].職業教育(中旬刊),2020(11).
[3]陳全堂.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探析[J].河南教育(職成教),2020(Z1).
【作者簡介】覃容飛(1986— ),女,高級講師,現就職于廣西玉林農業學校,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與改革。
(責編 陳 媛)